二级市场买卖交易的偏差

如果你现在手中有一只盈利的股票、一只亏损的股票,急需钱用,必须变现一只股票,你会变现哪一只呢?
我猜你可能会变现盈利的那一只?不光你会这么做,大多数人也都会这么做。
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在1998年的时候分析了美国一家大型券商10000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他们测算了投资者们实现浮盈的比例和实现浮亏的比例,通过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这个现象其实并不稀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处置效应”,指的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也就是说,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这是行为经济学家赫舍·谢弗里和他的合作者梅尔·斯塔曼早在1985年就提出来的。


售盈而持亏不对吗?


毕竟现在亏损的,未来还有可能上涨啊?我们可以通过交易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来检验这个投资决定是否正确。还是回到上面那个测算,欧迪恩检验后发现:在投资者们交易之后的84个交易日,也就是4个月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仍然在亏损。在交易之后的252个交易日,也就是1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还是在亏损。在交易之后的504个交易日,也就是2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和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都转为盈利了,但仍然是被卖出的盈利的股票赚钱更多。
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投资者们都卖错了。如果从行为金融学来看,人为什么不倾向于出售亏损呢?回忆一下之前你学到的,试试看有没有找到答案?是的,这完全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
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投资者讨厌风险,所以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投资者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处置效应在投资实践中有何表现?

处置效应在投资实践中很常见。
公募基金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投资者把钱投给基金,基金管理者用这些钱去投资,收益全归投资者,基金管理者按基金规模收固定的管理费。
照理说,管理者应该把基金业绩做得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业绩做好,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会越投资这个基金,这样基金规模变大,管理者就可以收到更多的管理费。反之,业绩不好,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会撤资,导致基金规模变小,管理者的管理费就收得少。
总之,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现金流应该是个正反馈的过程。没错儿吧?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在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常听基金经理报怨:现在业务很难做,做得好吧,投资者就会撤资,真不知道净值要做到多少才好。
这个对话促使我深入思考,写了这篇文章。
经过大样本的检验我发现,在基金业绩提高,也就是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不仅没有如理论预期的那样追加资金,反而赎回了。而业绩差时,却并没有赎回。
我将这个现象称为基金的“赎回异象”,指基金申购和赎回的现金流,与基金业绩的关系与理论预期相悖离的现象。
实际上,基金的“赎回异象”就是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在盈利区域,投资者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所以会赎回基金;而在损失区域,投资者却是风险喜好的,所以反而不会赎回。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基金业绩做得越好,投资者越赎回。这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基金管理者会无心专注于投资。做得越好,投资者越撤资。基金管理者了解投资者有这种非理性心理,就会去迎合这种心理。
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基金管理者没有将心思全花在提高业绩,帮用户赚钱上,但却对能有效提升基金规模的事情乐此不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基金拆分。举例来说,当一只基金净值很高时,例如到了4元,就将1份基金分拆成4份,变为1元钱1份。按照理性理论,这种行为没有改变基金的价值,不会影响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
而实际上,投资者受到名义价格幻觉的影响,会大量申购这种拆分后变得“便宜”的基金。基金规模有效扩大,比对投资者实际有利的提升业绩有效得多。关于名义价格幻觉,我在第二讲讲股票高送转详细介绍过。上面我讲的这一点,可能投资了很多年基金的人也未必能够意识到。
总之,不管你是做专业金融工作的,还是一般投资者,希望你能记住我对基金赎回异象的讲解,下次再看到这类现象时就能触类旁通,冷静分析。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原理我懂了,但是在卖出时,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应该了解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
处置效应本质上是由决策参考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参考点,人会不自觉地在盈利和亏损的感知区域进行决策。而盈利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就会导致“售盈而持亏”的卖出决策。
你现在已经知道售盈、持亏是不对的。我问你,下次你再出售时,是出售盈利的还是亏损的呢?
你是不是要回答,那就出售亏损的。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回答的,就是我担心的了。我只说过出售盈利是不对的,但从来没有说过出售亏损就是对的。
实际上,出售盈利和出售亏损都是不对的。
还记得我说过,投资应该“向前看”,不能“向回看”吗?理性人的出售行为不会向回看。
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盈利或亏损无关,而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其次,你还应该举一反三的是,类似于基金拆分这种利用了投资者心理偏差的金融市场现象很多。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比例分红、这一讲提到的基金拆分等。
因为基金管理者非常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售盈持亏的心理,所以,他们并不一定以投资者的利益为重,做高业绩,而是利用了这些心理,做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
所以,面对市场上看起来充满诱惑力的金融产品,你是不是可以用我们讲过的各种心理偏差仔细分析一下,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呢?
【二级市场买卖交易的偏差】有研究显示,处置效应只出现在自己亲自投资的品种上,对于委托投资,例如投基金,则会出现“逆处置效应”,即亏损时会出售而非继续持有,并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找到了“替罪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