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之路

人人都渴望幸福,但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种幸福的理由,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一万个人也有一万个不幸的理由,我们又能否竭力避免?

幸福是否有章可循,幸福是否可以把握?
有谁,能为我们指明幸福之路?

罗素,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一生驰骋于哲学、教育、数学、逻辑、政治、等各个领域,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从未出版过一本小说或诗集的罗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用以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幸福之路》)正是一部阐述幸福的哲学著作。从“Conquest(征服)”可以看出,罗素相信,我们有能力主动征服幸福。

在征服幸福的路上,我们常会遇到“绊脚石”,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绊脚石”会堆积起来,演变成我们自制的“监狱”。在这所“监狱”里,我们任由犯罪意识、恐惧、嫉妒、自怜等情感以及错误的世界观、伦理学或错误的生活习惯占据了一切空间,逼幸福无法容身,让我们无处可逃。

通往幸福之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幸福之路》里,罗素对八种看似平常、却持续破坏我们幸福感的“绊脚石”进行了剖析,并逐一列出了清除的方法。

一忧郁
忧郁,是衣食无忧之后的思虑过多,是在空闲的时间里,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从而被空虚围绕的情绪。
习惯于忧郁的人,往往认为看透了世界,于是不断在内心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以为自己是善于思考的“智者”,其实只是沉醉在思想的梦境里,脱离了现实。
罗素建议,忧郁的人别去读哲学,也别继续思考,而应该行动起来,去期待一些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哪怕是低级的生理需求(比如饮食),只要能够占据我们的精力,反而能让我们感觉到充实快乐。

二竞争
现代的竞争不再是生存的竞争,而是对成功和金钱的竞争。
罗素认为,竞争会让人更有热情,成功和金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幸福,但超过某个程度就不再增加幸福感。如果把竞争成功作为幸福的唯一源泉,就失去了关注其他的精力。特别是从艰难岁月走过来的人们,因为受过苦难,担心着重返贫穷,更加习惯于永无止尽的竞争,为此,却牺牲了其他幸福的元素。
要把注意力从竞争中转移出来,就需要明白:生活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要学习接受理智、合理的放松和享受,分散一部分精力来培养一些竞争之外的兴趣。

三烦闷
烦闷的对立面是兴奋。
我们总希望尽力避免烦闷,特别是看到别人生活的精彩时,更觉得自己烦闷的生活简直难以忍受。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烦闷是推动人类追求新鲜刺激的一种力量,再伟大的人,生活中也含有大量平淡烦闷的努力。因此,他建议我们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忍受烦闷,接受平淡。因为幸福的生活很多时候就是平静的生活。
他提出,父母不该给孩子太多的被动娱乐或者过度刺激,而应该让孩子自己从平淡的环境中创造和发明,这样有利于孩子在一生中忍耐烦闷。
同时,现代人脱离了自然,也是烦闷的源头。因此,他鼓励回归自然,找回宁静。

四疲劳
现代社会,困扰大部分人的不是身体的疲劳,而是为了谋生而产生的神经的疲劳,我们有时也称呼它为:焦虑。
《幸福之路》告诉我们,要想清除疲劳,第一要从观念上改变,要明白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没那么多人关注,我们操心的大部分事情也根本无关紧要,只是我们太过在意自己而已。
第二要建立自己的精神纪律,即培养有秩序的头脑,只在适当的时候思考。如果疲劳是源于恐惧可以设想最坏的结果,做增加勇气的练习,让我们能面对事实而不畏缩。
严格控制自己的精神纪律,能明显提高幸福感和效率。

五嫉妒
嫉妒往往是由于童年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嫉妒的根源在于不看事情的本身,而只关心关系,即“比较”。
信息通达的现在,我们太容易得知“更好”的生活。由此产生的嫉妒,仅靠成功无法解决,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反而让我们陷入竞争。
对应的清除方法很明确,就是放弃“比较”。智慧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有什么,就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感兴趣,面对该做的事情就去做,遇到愉快的事情就去充分享受。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本身,放弃嫉妒并感到幸福,也许被我们嫉妒的人还会反过来嫉妒我们呢。

六犯罪意识
我们的内心常会有另一个分裂的自己,它来自我们童年被灌输的各种限制。它说它代表良心和道德,在我们“犯罪”时阻止和批评我们。
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道德与传统或风俗有关,但在世界范围内却并不通用,这足以说明它们并不是真理,甚至未必合理。那些不合理的犯罪意识既不能阻止我们的本能行为,又让我们在行为后深感罪恶,自惭形秽。这种分裂严重影响我们的效率和状态。
罗素提醒我们注意堤防伪装的道德,通过保持充沛的精力,建构人格的和谐统一,减少自我损耗,才能获得幸福。

七被虐狂
被虐狂的根源在于过度夸大自己的价值。
有时,别人无意伤害了我们,我们认定对方是故意;有时,我们打着为“爱”的旗号违背对方心意行事,在对方不接受、不感激时,我们觉得受到了伤害;更有时,我们诉说着被伤害的故事,若对方不信,我们就怨恨他们没有同情心,若对方相信,我们就更加确信。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告诉我们,从概率上说,大家受伤的次数是相仿的。如果我们总觉得受伤害,要知道病的来源是自己,而不是假象的敌人和敌意。
要除去被虐狂的倾向,我们需要明确的知道:
别高估自己的优点,也别认为他人会对我们多么感兴趣,以至于专门迫害我们,更重要的是,别以“爱”的名义胁迫他人,要求回报,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谓的“爱”里暗藏着控制欲、虚荣心和嫉妒心,我们的动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绝对无私。

八畏惧舆论
【通往幸福之路】人作为环境的产物,难免受到舆论影响。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空前壮大。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从几个层次说明了如何在舆论下保持幸福。
第一个层次是内心。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源于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的嗜好或者欲望。按自己内心的坚持去做事的人,反而会得到舆论的尊重和大家的认可。
第二个层次是环境。罗素建议我们尽量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的环境,以及气质相投,趣味和意见相同的人作为伴侣,避免孤独,增强幸福。
第三个层次是根源。罗素希望大众更加宽容,别让舆论成为恶意的工具。而要让大众宽容,唯有让大众更加幸福。这也正是罗素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通往幸福之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清除了这些破坏幸福的“绊脚石”,让我们的心灵和情绪得到梳理,就可以轻快的通往我们的幸福之路了。关于幸福的元素其实非常简单,分别是兴趣(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选择(努力和放弃)。罗素认为,正因为太简单,才让头脑复杂的人难以明白幸福的真谛。

一兴趣
罗素建议我们对外部的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用心感受,培养和扩展真正的兴趣。只要我们的兴趣,不影响我们的健康和责任。

二情爱
罗素认为,在爱中要毫无保留,不提防,要接受也要给予,双方互惠。
他还提到,有勇气的爱让人敢于冒险,怯懦的爱却让人更没有安全感,难以应对世界。因此,对坚强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可以给予更多关怀,对于胆怯的人,最好别让他沉溺在关怀里,那只会让他更迈不出脚步。

三家庭
罗素指出,亲子之爱本应该是最大的幸福源泉。但我们却面临着新挑战。
民主思想让父母们左右为难——父母的爱包含权力,和让孩子独立成了矛盾;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充满期待,但孩子可能和自己设想的完全不同——这些冲突矛盾降低了双方的幸福感。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父母温柔敏感尊重,认定孩子的幸福高于自己的权威,把对孩子的尊重放在自己的一切欲望之上。

四工作
工作可以填充时间,好过百无聊赖;工作可以把假期衬托得更珍贵,让休息日更显幸福;工作本身也能带来幸福。
一种方法是充分发挥技巧。有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累积,让人们在老年时代依然幸福,比如政治家和企业家。另一种方法是做出有建设性的成就。罗素反对知识分子为生计而出卖信仰,他认为,只要生活条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还是应当选择自己信仰的、有尊严的工作。

五闲情
闲情主要指在一个人主要活动之外的兴趣。罗素认为,现代教育偏向训练技能,却没有训练我们的心灵,以至于缺少了广阔的世界观,让我们忘记了地球的渺小和人类历史的短暂。
闲情逸致不仅让我们放松,还有助于我们保持平衡意识,避免偏执和过度重视自己,而是更真切的认识世界。
即便最幸运的人也会遇到不如意的事。焦虑消耗我们的精神,此时,如果能对其他事产生兴趣,是大智慧。

六选择(努力和放弃)
放弃的重要性不亚于努力。
有时我们很努力,却依然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克制当下强烈的情绪,舍弃这件事,把精力集中在更重大的事情上。
关心全人类前途的人不会像纯粹自私利己的人那样绝望,因为他们能放下个人的得失。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只有摆脱执念,我们才能从原来计较的小事中发现趣味,也只有明白自己的事在整个宇宙根本不算事,才能更释然。

通往幸福之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幸福之路》里,罗素清楚的告诉我们:幸福的元素都是简单的但必不可少的事——基本生活需要,健康,爱和工作,再加点闲情逸致,它们让生活平衡且丰富。
放下对小我的追求,减少内心的冲突,保持充沛的精力,扩大自己的心境,真切的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要相信,生活是值得过的,幸福是可以征服的,而我们,就是让自己幸福的最大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