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邹庆会,持续分享第642天,2019年11月5日

【镜像理论】邹庆会,持续分享第642天,2019年11月5日
文章图片
你有问过自己没有: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评价自己乐观、果敢,有的人则评价自己胆怯、谨慎。。。这些评价从何而来?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评价里,除了自我反映之外,有没有他人评价的成分?他人的评价为何转化为自我评价?带着这些疑问,学习镜像理论。

6-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子面前,刚开始会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是另一个孩子,这时孩子还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后来,随着长大,孩子认出自己镜中的形象:那就是我!
【【镜像理论】邹庆会,持续分享第642天,2019年11月5日】孩子在镜前举手投足,“牵动”自己的镜中像,获得了一种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觉----对于一个行为无法自主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份空前的权力,婴儿会对这个镜像产生自恋的认同。
镜像阶段是婴儿生活史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这是每个人自我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像的、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与被误认了的对象。镜像认同的吊诡在于“自我就是他者”,婴孩将自我认同为一个对象或异己,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认知的基础上。
这个过程也构成了人们后来所有的认同模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于自我的认同,主体对任何对象的认同都是一种期待的、想像的与理想化的关系,主体会在后来发现之前的认同是一种误认,于是认同与破灭就构成了主体不断重复的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表示,所谓的镜像并不只限于真实的镜子,这个“镜子”并不仅仅是指具像化的实物镜子,也包括周遭他人的眼光、评价与其对自我的反映,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建立是经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反射,这也包括与周遭他人的互动与意见来确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种自我反映的镜像总是不一致的,在婴儿时期与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欢欣兴奋的欲望驱使下,主体总会局限地、识认地、满足地认同某一个镜像,然后当这个认同破灭之后,又会期待下一次理想化的认同。于婴儿时期的镜像阶段之后,所余存的想像的与现实的角力与辩证,就这样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近而对自我认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镜像理论】邹庆会,持续分享第642天,2019年11月5日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