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弘扬汉根文化和打造老子文化授经地

弘扬沛县汉文化和打造老子文化授经地
内容提要:
1.道德文化的春天来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国策必然迎来文旅的春天。
2.沛县与老子文化的渊源,老子讲学授徒与《道德经》成书考。
3.顺应时势,弘扬文化,关于大力发展沛县老子文化、汉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方法。
一、道德文化的春天。弘扬文化道德学,复兴幸福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领袖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涵盖丰富的思想内涵:一个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统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四种方法:固本培元、扬弃继承、创造转化、深度挖掘。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研究领袖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习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于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道德儒法兵术器等百家思想中。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信仰。道德本义源于老子,百家思想源于老子,道法自然,道独立而自然,并融合一切文化,“以辅自然而不敢为”,回归道德本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生态。老子的思想是复归思想,玄之又玄,复归于朴,精神和物质同归于朴,朴即合道,自然之道。由老子文化可以推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固本培元,立足道德文化,传承和弘扬老子文化是文化自觉、固本培元的根本和基础。
领袖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都引用过《老子》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等,赋予老子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领袖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又说:我们要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领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对《老子》名言的多次引用,彰显了老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总书记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应当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把道德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有效地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团结一心,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我们引以为豪的是:首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至今没有断绝,而且在新时达爆发勃勃生机,尤其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提出,复兴道德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四大发明,中医汉字等等,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资本!很多人将中国近代文明的落后,归结于传统文化,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落后其根源于封建专制主义下的文化和舆论控制,大兴文字狱,限制了文化的发展,法令滋彰,礼制混乱,扰乱了人性,道德本性被人为的污染和淹没了,没有了创造灿烂文化的土壤。百家争鸣,灿烂辉煌。诞生原因,时势性也,成周东迁,天子失势,丧失集权,封建分欲,中心失权,小国发展,笼络人才,供需双向,自由流动,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文字。百家争鸣,时势土壤。百家归一,解决一统。百家之道, 道归老子,得老一言,仿宗累祖。儒家孔子,三次拜老,法家韩非,解老喻老,道家鬼谷,道术阴阳,兵家道法,不争思想,名家正名,农家法天,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根源老子。
老子被尊为天下第一。一本《道德经》,涵盖天地万物本源的天道宇宙观、经世致用的人道社会观,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思想家,开创道德之学,被誉为道德龙!紫气东来道德龙,天地之根万物宗。从全人类乃至天地万物的根本来说,提出道法自然、创立道德之学的老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第一位建立系统宇宙观和社会观的圣人,是第一位立道立德立言等十立圣人,自然而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圣人!从全人类乃至天地万物的根本来说,自然是提出道法自然、创立道德之学的老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第一位建立系统宇宙观和社会观的圣人。

道天下万物尊道贵德而常自然。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生德蓄,万物平等,自然善生,社会和谐,道德是一切生物和文化的根本,是人类的根本信仰,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祭祀天地之道,感恩亲师之德,尊道贵德,善生善融。道德之思想源于老子,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天地万物的和谐体,老子犹龙,利而不害,深不可识,道德之祖。有史以来,老子是唯一一位研读过上古龙脉典籍的圣人,是当时天下最大的文人和思想家,老子是第一位发现本源之道并系统创立道德思想的圣人,道法自然,天下和谐,尊道贵德,人间圣境。道德思想,为天下万物的和谐善生提供了理论根本,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指路人,更是天下万物的救星,无论何时,传承道德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无论何地,弘扬道德文化是每一个龙的传人的责任。
因此建立老子文化研习基地,致力于老子文化研究与应用,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弘道贵德,服务人民,为营造尊道贵德、和谐自然的社会风气而奋斗,增进共识,化解问题,使人们明白善生善融、修德合道的人生意义,共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根深固袛、人生长生久视、社会和谐太平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


二、沛县与老子文化的渊源,老子讲学授徒与《道德经》成书考。
沛县,又名沛泽县,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东靠微山湖,西邻丰县,南接铜山区,北接山东省鱼台,处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部位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因古有“沛泽”而得名。
沛县水脉纵横,是滨湖之城、绿色之都,沛城东距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不足5公里,拥有62公里湖岸线、400平方公里湖面。
沛县历史悠久、资源富集,是刘邦故里、大汉之源,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是首批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春秋战国时,沛地属宋国。沛县战国时期,公元前286年齐灭宋,沛暂属齐,两年后的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楚国取得齐淮北故地,沛属楚。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音Mǐ)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 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又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
沛,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pèi ,多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形容充盛的样子,如,充沛、丰沛。沛也可指有水有草的地方。沛古同"旆",如,旌旗。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字季(一说原名季),生于(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楚国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今河南商丘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外篇·天运》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谓上皇",就日、月、云、雨等自然现象提出疑问。第二部分至"是以道不渝",写太宰荡向庄子请教,说明"至仁无亲"的道理。第三部分至"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写黄帝对音乐的谈论。第四部分至"而夫子其穷哉",写师金对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制的评价。第五部分至"天门弗开矣",借老聃对孔子的谈话来谈论道。第六部分至"子贡蹴蹴然立不安",写老聃对仁义和三皇五帝之治的批判。余下为第七部分,写孔子得道,进一步批判先王之治,指出唯有顺应自然变化方才能够教化他人。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 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 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
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 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 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 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 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 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
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庄子·杂篇·寓言
第一部分至"天均者天倪也",讨论了"寓言"、"重言"和"卮言",指出宇宙万物从根本上说是齐一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种言论说到底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的,要么不如忘言,要么随顺而言不留成见,日日变化更新。第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第二部分至"吾且不得及彼乎",借庄子之口评说孔子不再励志用心,指出再好的言论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部分至"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写曾参两次作官心情不一样,但都不能做到心无牵挂,所以还是不能摆脱外物的拘系。第四部分至"若之何其有鬼邪",表述体悟大道的过程,指出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忘却死生。第五部分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写影外微阴问影子变化不定的故事,指出无所依待才能随心而动。余下为第六部分,写老子对阳子居(即杨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的批评以及阳子居的悔改,借此说明去除骄矜、容于众人,方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阳子居(即杨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往南到沛地去,正巧老聃到西边的秦地闲游,阳子居估计将在沛地的郊野遇上老聃,可是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在半路上仰天长叹说:"当初我把你看作是可以教诲的人,如今看来你是不可受教的。"阳子居一句话也没说。到了旅店,阳子居进上各种盥洗用具,把鞋子脱在门外,双脚跪着上前说道:"刚才弟子正想请教先生,正赶上先生旅途中没有空闲,所以不敢冒然启齿。如今先生闲暇下来,恳请先生指出我的过错。"老聃说:"你仰头张目傲慢跋扈,你还能够跟谁相处?过于洁白的好像总会觉得有什么污垢,德行最为高尚的好像总会觉得有什么不足之处。"阳子居听了脸色大变羞惭不安地说:"弟子由衷地接受先生的教导。"阳子居刚来旅店的时候,店里的客人都得迎来送往,那个旅舍的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亲手拿着毛巾梳子侍候他盥洗,旅客们见了他都得让出座位,烤火的人见了也就远离火边。等到他离开旅店的时候,旅店的客人已经跟他无拘无束争席而坐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考辨

孔子曾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多次问礼于老子。此次当在鲁定公九年(公元前——)。梁玉绳《史记志疑》说:“盖适周问礼,不知何年。……此本阙疑之事。必欲求其年,则《庄子》五十一之说,庶几近之。”今人黄方刚认为:“孔子两见老子,第一次孔子五十岁,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载《古史辫》第四册) 蒋伯潜先生认为:“从文献记录来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问礼’,地点是在周(今河南洛阳);《礼记·曾子问》说‘孔子助葬于巷党’,而巷党一般认为是鲁地;《庄子·天运》说‘南之沛’,而沛是宋地(今江苏沛县)。可见,孔子至少在上面三个地方见过老子。”(蒋伯潜《诸子通考》第51页)


结论:中国国内汉族人以汉人为称,国外称呼中国人为唐人,汉唐文化都与老子文化息息相关,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奠定了兴盛辉煌的根本,这两个最伟大的古代王朝无疑都采用了老子的治国之道。汉人汉文化等,与大汉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有着深渊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力发展汉汉文化,举办汉文化节,既能培养人才和带动人民致富,又能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是有理有据、顺势而为的。
现在主流学者公认,老子著经地是河南三门峡灵宝函谷关,当然也有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和老子故居洛阳,当都不反对老子曾经在沛县授徒讲经传道,因此沛县打造老子文化讲经地,邀请世界老子文化爱好者来交流老子文化是有根有据、顺势而为的。





三、全心全意道德文化
传承精神道德家,共建道德共同体。


治世在治人,治人在治心。
治标外治本,治术在道德。
正事先正人,正人先正心,
正心先建德,建德先明道。
道德人格学,道德价值观。
道德为信仰,道德为根本。
道为天地源,德是万物根。
道势无为融,德性无为善。
独立常自然,周行如轮玄。
万物之意义,尊道常善生。
人生之使命,修德理善融。
善生善融轮,生生不息玄。
道德金钱观,可欲罪恶源。
留财留纨绔,留权留祸害。
人生享有限,精神传千年。
留下道德经,子孙安泰平。


沛县文化发展:
1.建立汉文化研习基地,创办汉文化节和文旅节。2.建立老子文化研习基地,道教文化场所,老子文化论坛等。3.顺应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政策,建设文化研习基地,邀请专家学者,依托汉文化和老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国际高校互动互访,定期举办文化论坛,融合政府和社会以及民间力量,为弘扬大汉文化和老子文化而做出新时达的贡献。

介绍:《<老子>道纪善融轮》,理子注释,学名清志,清正志明之意,字理子,道理的理,意为遵道而行、顺势而为的人,俗话说有理子才会有面子,一切外在的德行都是内在德性的体现,号高山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正大光明,品德高尚,我心向往之。斋号萧爽楼,萧爽楼:质朴性真、洒脱自然之境。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一个人的家族期望、道德人格和文化意蕴,是人生情怀的体现,长辈呼名,同辈称字,谦者尊师。同道同德,交流学习,名字者代号而已,无须执着,随意即可。
理子祖籍老子故里周口,李姓尊老子为祖先,多年研习《道德经》,古简难存,传承久远,序乱错漏,思想渊博,解读不易,始终不得要领。历经人生磨砺、事业成败、心路迷茫、得子明道、闭关著书、访道证道等,最终建立道德信仰,又经过长期的构思创作,近40万字心得,在重读《道德经》时,发现自己所悟道理都在其中,只是《道德经》被误读的太多、太久、太远了,于是又闭关重新解老,专著《<老子>道纪善融轮》。

希望有更多的真人真师、同道同德,多多指点!一家之言,是我学道的体悟,明道的方法,名以别之,并非标榜唯一,更非标新立异。使我受益,是以成书推广,初稿草创,多有不足,抛砖引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学习和借鉴了多年所学之相关知识,闭关成书,不过数月而已,前后有矛盾,时空有转化,所悟之心迹,我亦系数录上,非凑数自彰,为述推陈出新、因缘际会而已!诸多不足,亦或雷同,需要我出面予以澄清,我一定真诚聆听,承担责任,并表达谢意!希望可以化作一点点星星之火,引燃同道同德之热忱,来关注道德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今生得遇道德之学,平生之幸甚矣!今生为之奉献,余生之愿足矣!
理子闭关研习《道德经》,本意只是作为家训传承。可是古简难存,传承久远,顺序错乱,思想渊博,解读不易,是以始终不得要领。历经人生磨砺、事业成败、心路迷茫、得子明道、闭关著书、访道证道等,最终建立道德信仰,又经过长期的构思创作,写了近40万字心得,在重读《道德经》时,发现自己所悟道理都在其中,只是《道德经》被误读的太多、太久、太远了,于是又闭关重新学老,推掉生意,闭关专著《<老子>道纪善融轮》。新书包含道德善五大块,第一部分重新将《道德经》中流传错简、章节整理排列,解密释误,提炼出善融轮理论体系。
理子笔于青岛道德书院萧爽楼。参考书籍:百度百科等。



【沛县——弘扬汉根文化和打造老子文化授经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