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岁能文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岁能文张九龄。
文章图片
唯觉风清露浓,夜色寒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1】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赏析2】

此诗所怀之人,是恋人、友人,还是故乡的亲人,抑或有所寄托,说法不一,难以遽定。“海上”,即指洞庭湖,“天涯”,当指长安。看他秋宵夜月,顾瞻徘徊,相思苦情,无以排遣,犹似恋阙思君之情不能自已。“不堪盈手赠”,奸人作梗,君臣路阻,无以相通也。“梦佳期”,希冀君臣遇合,再回朝廷,但终是梦也,能否变成现实,还是一个未知数。《秋夕望月》与《望月怀远》可说是姊妹篇,很可能作于同时。诗云:“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表达的是同一情愫,而更凄楚,但不及此诗委婉深曲,隽永有味,饶有情致。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岁能文张九龄。
文章图片
《望月怀远》
【赏析3】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岁能文张九龄。】【赏析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而思乡、念远,正是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的共同情思,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是个中名篇。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写明月升起,回应“望月”诗题,起句看似平淡,毫无点染,如脱口而出,却展现了一幅深邃、宏阔景象。用“生”而非“升”,仿佛明月自海中缓缓吐露,写出大海包孕之态,下句的“共”字把天各一方的思绪联系在一起,于是自然而引出各在天涯的情人,由景入情,转人“怀远”。月光挽起两地,牵动两颗心,共享明月时,思念似乎也有了传达的媒介。整个画面散发着高华静穆的光芒,又有缠绵不尽的画外情思。
对月怀远,通宵相思,又不能相见,难以入睡,故有“怨”。怨天涯路远,怨 情人分离,怨长夜漫漫,怨月色撩人……以“怨”字为中心,夜色、月光、情人都笼罩在惆怅之中。三四句用流水对,以“情人”联结“相思”“遥夜”呼应“竟夕”,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久久不能人睡,是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宋-晏殊《蝶恋花》),依旧清辉笼罩,甚至显得益发明亮,索性披衣出户望月,只是“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唯觉风清露浓,夜色寒凉“批衣觉露滋”的"滋"字不仅指露水润湿衣衫,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表明时问流逝,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五六两句纯为叙事,一个满怀心事、坐卧不宁、踯躅彷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平直叙述中传达出曲折的思念之情。
因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想要满满的捧起:,赠给远方的情人,然而“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不堪盈手赠”即化用陆机诗意,相思难寄,只好返身入户,寄情于梦中相会。
全诗以月生为起,以还寝作结,完整的叙述了望月、怀远的全过程。作者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流畅悦耳的音调,景中含情,曲写相思,寓怀深挚隽水,诗境清新雅洁。至于诗中所写远人,是男是女,是情人,抑或某种理想,则不必拘泥 。

附作者姊妹篇:
《秋夕望月》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译文】
梦中我回到了故乡,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一片荒凉景象。拂晓梦醒以后,我听到城头上军号悲鸣。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情惆怅,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