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十岁,静静地绕过我所有的感知渠道,悄悄地摆在面前,甚至还没来得及消化完三十岁的凝重和二十岁的激情。人将一身的细胞更新一遍,平均要七年时间(据传,未验证),也就是说每七年的我就是全新的我。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话,那么四十岁已经是我自己的人生样本的第五次更新周期的中后期了。跨越过前五次更新,我的第六肉身和前任们究竟有什么不同?除了硬件的持续更新,四十岁的大脑作为“我”的软件应该也在不断迭代的吧。虽然说智商没什么机会更进一步了(苦笑),但是情商,财商,认知商,各种商和二十年前比,和十年前比究竟有没有成长?是到了好好总结一下的时候了,四十岁,不惑之年,究竟有多少是浑浑噩噩地过来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又有多少是可以说的清楚认知升级?我想试试说说。


认知一:底色与表象
一个人,一个部门,一家公司,甚至是国家之所以在环境中存在,都是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也就是其底色。对于人来讲,任何的行为,如果不能服务于自己的底色就是人设崩塌。而对于部门也好,公司也好,乃至是国家层面,底色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不断寻找自己的底色,也就是所有行为,所有思考的逻辑落脚点。
Facebook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底色是“社交”,而试图用“交易”来掩盖这个底色来提高应收。最后不得不面对公众和司法的质询。马云想清楚了自己的底色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就是把“交易”本身构建在阿里巴巴的基因里。既然是交易,就要双方愿意,而且交易的达成更容易。所以阿里巴巴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底色来做的。比如说,做菜鸟是为了让承运方和交运方更容易达成交易而不是自己成为承运方。京东和阿里巴巴的表象都是电商,但是底色是完全不同的。京东的底色本身就是物流,所以刘强东打造整个京东体系的就是把自己变为承运商,这就是为什么京东现在有十八万雇员,而马云规模比京东大三倍却只有八万人。顺着这个思路想,马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交易本身更容易。蚂蚁金服是为了金融服务商和金融服务购买者之间的交易更容易。投资饿了么,出发点是以让外卖小哥,商家和消费者交易更容易。最近的消息是饿了么和口碑合并后,统一归属到阿里集团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目的很明显,要促成本地“交易”的达成。而同样是做外卖,美团站在腾讯系就会有极为不同的价值判断。腾讯的底色是“社交”,任何不能增加服务群体的社交粘度的行为都是会极力避免的。
想清楚阿里巴巴的底色并不不能帮助你更成功,而是理清了一个道理,就是弄不明白自己的底色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说一个公司或者国家这么大,假设你是一个部门的经理,如果不探究自己部门存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么很有可能分分钟就在残酷的公司资源博弈中被秒杀掉。也就是说想带好团队,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摸清自己的底牌,基于底牌一层一层的构建部门的整体行为逻辑。想清楚自己的底牌,就不会去做一些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并不能帮助自己最本质目标的事。不是说热闹就不好,而是把热闹当目的,把吸引眼球当目的就会迷失在热闹的气氛中而逐渐远离本意。

认知二:真实与生存压
天真的认为成长可以发生在沙盘推演中,早晚会在真实的世界中被现实打的体无完肤。无论理论多么完美,或者你认知的层次有多么高级,没有“事上练”的精神在现实世界里一遍一遍的打副本赚经验的话,再好的愿景,再完美的理论,最后都会沦为空谈。让事情落地的能力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提升期最为重要的指标。很多人跨不过去,而且永远跨不过去,就只能止步在当前的位置了。
有些夸夸其谈的人,说不定也能有模有样的在前台表演,但是你要看他真正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概念,理想,理论,这些都是离散的自然数,是一个个散落的点。真正做事的人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离散的自然数阶段,因为真实的世界是由实数(实数的英文就是real number)组成的,只有掌握了实数级别行事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什么是实数级别的行事能力?一张厚重的柚木桌子,无论对于长度,颜色,光滑度等等方面的描述多么细致,都不如你用手指顺着桌边轻轻地拂过,手指接触在桌沿的每个瞬间都在经历着实数级的体验,因为这种感觉不是跳跃性的,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做事也是一样,你的想法,思考,理论基础都不是实数级的,只有真正在实践的时候,遇到坑,爬出来了,遇到坎,迈过去了,这才是实数级的,才能产生真知。
没去过印度,听再多的新闻报道,看再多关于印度的书籍都无法让你感知到真实的印度。而只有当把自己投身在印度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巷子里走一遭,行走在狭窄却无法穿越的马路上,一股无法承受的嘈杂感和浓烈的五味杂陈气味一股脑的冲击到你的耳膜和鼻腔,真实的接触才能把让你对于印度的理解提升到实数级。在玻璃轿子里看一个国家的认知是知密度的,喇叭长鸣着飞速在你身边开过的摩托车,混和着牛粪和香料的空气,才是这个国家的鲜活体现,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认知。
怕碰壁,怕湿鞋,怕从坑里爬不出来,所以干脆就不出手,不行动,不作为。事非经过不知难,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行动能力,而只能团缩在沙盘中一遍一遍的陶醉于摩挲构造精美的模型。那么如何能够迫使自己在真实的世界里搏杀,而不困在沙盘的温柔乡中?这就不仅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而且要把自己投身在一个有生存压力的环境中。大肠杆菌在柠檬酸环境里经过几百代的演化就会变异出消化柠檬酸的能力,因为大肠杆菌有生存压力。人在某个位置呆久了,对于周遭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适应依赖,就会丧失可异变可迭代的动力。所以,有时候要主动地放弃自己的某些生存优势,而投身到一个不舒适的,有生存压力的地方,那么你要的新技能和认知才能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生长出来。最接近于失败的时候,感受到马上就hold不住了,才真正理解成功的难,才能真正用实数的眼光来再次审视这个世界。

认知三:造势和生态圈
办成事,即需要“事上练”的真情付出,也要避免掉入单一目标系统的坑里,为了实现目标而实现目标,一条道跑到黑,不考虑环境的变化。二三十岁的时候,没顾忌的冲一冲闯一闯是没问题的,因为这样会博到更多的可能性。到了四十岁,就要学会构建必然性的能力。当然也不是盲目的说,只要看上了的目标就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只需要把后面这句话稍微改一改,没有条件,创造出产生条件的“势”就可以上了,这就是造势。
有些势,不用造,找到了直接借就好了,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找到可借的势。有些势,需要自己造出来,但也不能蛮力拆解,而要首先观察促成事情发生的关节环节在哪。找到撬动巨石前行的关键支点,并努力的用撬棒推动巨石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要做成事,要分辨出哪些因素是不变的锚,哪些是善变的帆。你锚定关键点后,不要管那些变动的帆,因为只要方向确定了,风来,帆就自然变过来了。
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纳了建议出台推恩令。表面上是施恩予诸侯,诸侯的子孙们都能享受封地,实际上是造出来逐渐削弱个藩属诸侯实力的势。推恩令好就好在,会有人支持,会有人反对。支持的人(除了嫡长子的其他子孙们)希望获得从零到一的利益,他们会尽全力争取,不然就什么都没有。而不支持的人,也就是那些嫡长子们,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完全失去优势资源。就好像是猪和母鸡都不想被做成培根炒蛋,但是对于母鸡来讲无非是损失一个鸡蛋,而对于猪却是一条腿。所以你觉得是母鸡会更激烈的反抗还是猪?显然,非嫡们就是那些可能失去腿的猪,一定是拼了命支持推恩令的,而那些母鸡嫡子们只是少了些鸡蛋,不会用尽全力去阻止的。这样皇帝的推恩令得以实行,各方势力在对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求下,慢慢按照“势”的方向发展。
推恩令是撬动巨石的杠杠,各方的利益述求是保持巨石不碎并向前滚动的生态。把势造好了,局设置好了,在局中的所有人都会在势的作用下一点一点的被势的压力推动向前。这个压力会最终带着每个玩家走向相同的方向,而且不需要你费时费力的添加稻草,靠时间就可以压倒骆驼。自己写文章总结得失,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认知达到什么高度了,其实目的也是造势。把认知记录下来,发布出去就是立言,而立言本身就是“势”。可以让周遭的人监督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别跑偏,也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而不是自己的毅力来达成目标。

认知四:知道与不惑
最初以为四十不惑就是什么都明白了,但真到了四十才体会到不惑根本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知道什么可以不知道。不知道不是原始的未知,而是在知道自己知道后选择性的让知道变为不知道。有点绕,举个栗子。你知道你的下属在某项能力上有专长,你知道自己放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搞明白期中的一些技术细节,但你选择性的不去自己刨根问底,而是让下属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特长去钻研并听他讲给你整个来龙去脉。你放弃了知道的行动,保持不知道的状态,最后才能真正的知道。不被知道或者不知道所迷惑才是不惑。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斯杰拉德说的“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的状态才是不惑。究竟是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目的重要还是手段重要,其实都不重要也都重要。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亦然。感受到不知和不同,不去贴道德评判的标签,而是允许不知和不同的存在,也允许自己保持在不知道的状态才可以释然的看待人情冷暖,花开花落。非要探究到底,要知晓一切或者世界大同都是不实际的,也是会更迷惑。
【不惑之年】不惑,是理解人生就像一场飞行棋游戏,要足够的幸运掷出一个六点才能有上场的机会。不惑,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惑,是用尽全力却不执着于结果,不惑,是敢于改变但不丢失传统,只有体会到不惑的复杂和冲突才是真真切切的活到了不惑的状态。


说了好多好像很有道理的话,其实不过是年龄大了,爱唠叨罢了。是给自己的唠叨,给自己的第六肉身的唠叨。希望我后面的肉身,可以摆脱表象,永远关注自己的底色,同时拒绝活在沙盘里,时时刻刻跳到实数世界中搏杀。有势借势,无势造势,以生态角度出发做事,不执著,不迷信单一系统。最后不被知道不知道而迷惑,保持清醒,包容不同,让自己认知的2.0版本尽早上线。

这样的四十岁,我想,可以是第二个二十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