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领导沟通的正确方法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
假设你是一个学校的教务负责人,校长找到你说:“小杨啊,你去按照50-100万的预算,采购一批大型教辅玩具。”
这个时候,请问你怎么向上沟通?我暂停一下,你先想一想。
好,我相信,很多同学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大概率会进行的沟通是:“好嘞,没问题。您放心吧。”恕我直言啊,你要是这么回复,你的领导可就放不了心了。
你看啊,50万和100万差着一半呢,按多少钱买?买多少?买成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假设你按自己的经验找到了供应商,挑了一些还不错的教辅玩具,然后把预算控制在80万左右,不上也不下,然后你就跟领导交差了,这个时候,你猜领导会怎么说?
领导大概率会这样说,“你为什么买这个?”“这个颜色好难看。”“为什么选这家供应商啊?”“这个看起来不太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啊”。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同学就很愤怒,我这不是按你的要求买的吗?我为了这个方案还加班了,你要是有这么多细节要求,为什么不早说?
对,为什么不早说?恭喜你,发现了一个职场真相:绝大部分你从上级拿到的指令,都是被高度简化和抽象后的指令,因为相关信息在他们的大脑里已经被自动处理过了,他们不见得会交代给你但没交代,可不代表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学会的是向上沟通最关键的一招,反向叙述。也就是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请注意是客客气气追问的方式,挖掘出领导真实的意图
这个方法,我是跟我们公司的程序员学的。我发现,在我即使是作为CEO在提出一些需求的时候,程序员一般不会当场答应,他们会说:“好,我们评估一下,我们整理一下。”然后隔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再来找我,用他们的语言进行一次反向叙述,重新梳理一遍我提的需求。于是我经常发现,有的时候是他们理解错了,我想要的不是这个;有的时候我也会反思,我说的可能不太确切,其实我应该把这个需求往前推进一步。通过反述的过程,双方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沟通,我们彼此都可以更清楚对方的意图。
所以,回到刚才那个沟通场景,稍微有点职场经验的同学,就会多问一句,“校长,请问这个采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您什么时候用啊?”那校长才可能会告诉你:“一周之内布置出来,目标是在招生期间,让前来参观学校的孩子可以体验,也让家长知道学校将用什么理念来办学、用什么方式来教学。”
但这就完了吗?这依然不是一个到位的向上沟通。做到这一步,还只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做得对”,远远没有“做得好”。你还要继续反向叙述。
接下来,我来揭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来自我们得到的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沈老师就给我提供了这个真实的案例。在这个场景中,她不是那个接受任务的人,但是她给这个执行任务的人提了一系列建议。她认为,真正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还需要跟领导再继续确认边界和标准
沈祖芸老师说:凡是任务,都要用 产品意识来对待。什么意思?就是你在接收 上级给你的任务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是在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当然要有明确的 边界和标准。什么是标准?就是说,这个任务,我做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做成了?这个完成任务的标准,是我们自己要去设定出来的。
【与领导沟通的正确方法】这也是我们向上沟通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和领导对一项任务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案例里,用50万-100万的预算去购置大型教辅玩具。这个任务,自上而下布置起来很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但真当自下而上去执行的时候,它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项目,预算怎么花?选什么样的教具合适?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在执行中如果不追问,你就会陷入黑箱,每一个标准都是模糊的。尤其是如果我们接手的是一项新任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话,那就更容易南辕北辙。
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用产品意识向上沟通,确认成功的标准,你就有了判断的抓手。比如在这个采购的任务里,执行者可以设定这么四条成功标准:
1. 买的教辅玩具要让孩子和家长产生惊喜感,是自己想要、但一直没舍得买的东西。
当有了这个标准之后,那就意味着,选择哪些教具合适就有了执行的方向,比如是不是就要对可能会来参观的那些学生家庭做下调研,研究下品牌,而不是拍脑袋买,也不是只看着价格买。
2. 买的教辅玩具要符合5-7岁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
你看,有了这条标准,你就要请教老师们,研究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招生的时候,孩子来体验,你就能给现场的家长讲出这些教辅玩具的教育价值,那这个教具是不是就能直接作用于最初校长提出的目标?
3. 每一个教辅玩具都与未来的一种课程样态有关联。
当你再跟家长解释完这一点,他就充分理解,这些看起来是玩具的教具,绝对不是让孩子玩玩,它们背后都是课程,未来我们要借助这些工具完成课程交付。
4. 不固定、可移动,适宜2-3个应用场景,而且材质要安全可靠健康。
为什么呢?这也是边界,因为目前这是一个新学校,空间是随时可能会调整的,所以这些教具、玩具是要能搬走的。你看,如果你跟领导确认清楚这些边界和标准,那执行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脚手架”,就不会出现好不容易一周加班加点拿出一个方案,领导左不满意,右不满意了。
所以,当我们在跟领导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在干什么?本质上是做挖掘,就是通过不断的反述,把他脑海中的那个大图景给挖掘出来
我再举个我们工作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你再感受一下,做得对和做得好之间的区别。
比如领导说:我下午有访客接待,你帮我订个会议室。你看,这是不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任务?你二话不说,马上预约了一个会议室。结果呢?有12个客人到了,而你订的是只能容纳10个人的会议室,而不是更宽敞的16人会议室, 那你就等着领导的白眼吧。
你看,即便是这么小的一个任务,你依然可以用做产品的方式,尝试着去挖掘老板脑海中的全部信息和成型图景。
先问目标:“好的领导,这次接待的对象是客户还是朋友,只开会还是也要参观公司?”你看,这个问题出来,我们就立马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招待这些客人,比如要不要协调其他同事参会,要不要安排正式参观公司、介绍公司情况等等。但是还不够,紧接着还得再问边界,“对方几位?是开车过来的吗?大概什么时候到?对方有助理对接吗?有什么其他注意事项吗?”这都是在问边界,问完目标问边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决定了你接下来工作的边界,订多大的会议室,要不要预留车位,什么时候跟对方对接,找谁对接等等。
最后,再问问标准:“好的领导,我现在马上订一个20人的会议室,因为是重要客人,我会准备咖啡和果盘,根据对方的车辆情况预约停车位,同时,我安排行政部的小李,3点带着客人们参观下公司,3点半正式开始会议。伴手礼就用公司纪念品里的那款咖啡杯,您看可以吗?”你看,当你定义出这个标准之后,老板可能才会提醒你,“哦,别点咖啡,他们喜欢喝茶,准备点好茶。”“伴手礼用杯子,档次有点低,换一个高级一点的礼物吧。”
什么叫执行力强?不是军令如山倒,老板说啥我做啥。而是老板即使只有一句吩咐,我却能规划出整个产品来
如果按部就班,就订个会议室,也能把这件事做完。但这就是做得对,却不够好。一项任务真正要做得好,就是你能把领导脑海中的大图景勾勒出来,并且有能力实现它。这才叫会工作。
而挖掘和翻译领导脑中的大图景,就是沟通要去做的事情。你回忆下,当一项任务结束之后,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你没跟我说啊。”“我以为你知道啊。”“上次我不是提了那什么什么吗?我以为我说得很清楚了。”
……
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工作中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无效沟通?关于沟通,萧伯纳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他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沟通了。
这句话,真的包含了太多血泪教训。我们经常以为我们沟通过了,但禁不住细问,一旦展开追问,才发现很多事都是不确切的,缺少执行的抓手。所以,在向上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反向叙述。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如果我的领导耐心不够,他觉得我问得太多怎么办?
这样的领导确实也有,一个小技巧,你把问题拆成两次来问。比如我们技术同事,经常会隔一天,把我的需求翻译成他们的需求文档,拿着一个方案,再来问我。其实他们问的还是昨天的问题,但给我的感受,是他们已经做了一套新方案,我需要对新方案给反馈,那我当然就不会不耐烦了。
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没有两次机会,必须要在“当下领导不耐烦”和“事后任务干砸锅”之间选一个的话,不用想,一定选第一个。即使领导当下不耐烦,我还是要把任务搞明白。很多同学扛不住对领导的恐惧,但是,相信我,经过《沟通训练营》的训练,你就不会对向上沟通感到恐惧。面对向上沟通的时候,你也知道怎么成为一个有掌控感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