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洛丽塔》
文章图片
作为一分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摘选于《洛丽塔》序文
虽然对这部作品早已略有所闻,但阅读之际,还是被那种以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的癫狂的心理活动所震撼。亨伯特·亨伯特那从发梢一路向下不肯放过少女任何一寸肌肤的变态目光,着实让任何一个正常人感到不寒而栗。
【《洛丽塔》】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巨作,但同样毫无疑问,它注定受众极小。
它不适合追求故事情节的人,不适合追求优美语句的人,不适合寻求正能量的,也不适合想要满足欲望的人。
是的,尽管在前半部分作者用自己的文字制造出了一副色情小说的假象,但那份你所期待的香艳场面迟迟不来,到了最后一笔带过。通读下来,你所能看到的就只有亨·亨对洛丽塔病态的爱恋。当初,这本书的出版甚至因此机经受挫折。
那么这部沉重的、压抑的、惹人不快的砖块书还有谁会去读?
大概是想对人性多一点了解的家伙。
而通读下来后,笔者我心中也充满忧虑,以一个周岁孩子舅舅的身份立场在担忧,担忧我国的性教育,导致书中悲剧的性教育。
可能有人笑我杞人忧天,毕竟孩子还那么小,还有着不少年的时间,难道不断发展的社会还弥补不了这方面的缺失?
对此,我并不抱以乐观的心态。
性,本是很自然的,中性的词。但受到我国文化的含蓄性影响,它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地有着一种罪恶色彩。
社会在躲避有关性教育的讨论,学校无视了有关性教育的需求,而父母也对此讳莫如深。于是,可怜的孩子们只能通过与同龄人的互相交流,通过自己少的可怜的手段,避开众人的目光私下里偷偷摸摸地来了解这个他们避无可避的神秘事物。这很难保证不会为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说到心理隐患,主角亨·亨毫无疑问存在着重大的心理问题,但在书中,他不止一次地表示出自己对心理学家的讽刺与抵触,以至于弗洛依德莫明其妙地就遭黑好几次。
而这种拒绝心理治疗的事情却不是仅仅在小说中才会出现。
现代生活的重大压力之下,很难有人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强迫症、密集恐惧症、拖延症、忧郁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心理上的小问题,这本没什么,甚至无需找心理老师咨询,找一本相关书籍阅读一下,你的心理状态就能改善许多。
问题在于,相比于感冒之类常见的疾病,精神上的疾病对于常人来说过于陌生也很难理解。未知导致恐惧,于是,精神疾病就被过度妖魔化了,以至于心理上的小问题也被无限放大。有时候你只是去图书馆借阅一本心理学书籍就要面对异样的目光。
我们可以不懂得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读不懂英语,可以写不好代码。但一定要懂得一点医学知识,一点心理知识,以维持身心的健康。
最后,提醒众人一句“防人之心不可无。”
魔鬼,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事情没被揭露前,你永远不知道谁是下一个“亨·亨”、下一个“吉良·吉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