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小学惨案后,和孩子聊聊世界的“复杂”
(阅读全文约6分钟)
这两天,朋友圈出现频次最高的事情,可能就是上海世外小学的惨案了。很多蜂窝的家长都在讨论,自己的孩子也从各种渠道听闻了只言片语,自己该如何和孩子说起这件事,用什么样的角度,说到什么程度。
图片出自电影《素媛》 截至目前,大家除了痛心、哀悼,朋友圈里最高频的文章就是,一位当日出席世外小学孩子毕业典礼的黄姓妈妈写的那篇,以及其他各类教孩子如何在危险中自我保护的文章。
黄姓妈妈的文章里,或许(用“或许”,是因为目前还无法判断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是否属实)还原了世外小学当时的状况:五年级的孩子正在毕业典礼,校门口恶性事件的消息还没有大面积传递。而已经了解了事件严重状况的这位妈妈,跟校长商量能否暂停毕业典礼,但是校长坚持如期举行。但随着毕业典礼的进行,这起恶性案件的消息很快传递到大部分家长的手机上,由于情绪的影响,最后毕业典礼草草收尾。
这篇文章其实更多是为了抛出一个问题:惨案发生的时候,学校应不应该和孩子说?以及这位妈妈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该说的时候就要说。
但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还缺了一层思考。我们应该讨论的问题是:惨案发生的时候,学校(或者父母),该不该和孩子说?什么时间说?以及何种方式说?
校外刚刚发生如此严重的局面,而校内等待毕业典礼孩子们还并未了解全貌时,校长是不是应该立刻终止这场典礼,并且告诉孩子们这件可怕的事情?这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吗?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更严重的后果?孩子们可能会惊慌失措,还会有害怕、恐惧。这种气氛,带给更多孩子的,可能是更长久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让孩子们尽快离开现场,避免二次伤害。在孩子觉得安全的环境里,再告诉孩子发生的事实,以及接纳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这或许才是更好的方式。
图片出自电影《素媛》 而另一类朋友圈的文章,则纷纷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学校,该怎样教会孩子在出现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
躲、跑,无疑是对的。教会孩子在任何危险的状况下,首先保护自己的安全,当然没错。
但问题是,如果把“如何躲避危险”作为一个学习主题的话,这显然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因为同样的方法,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年龄不同、认知状况不同、体能不同。如果我们不能让不同年龄、不同状况、不同场景下的孩子学会不同的应对方案,如果我们试图用“锻炼身体,遇到危险就跑”这样一概而论的方法来教给孩子,那还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4、5岁的孩子,大概率下跑不过丧心病狂的行凶者。
文章图片
图片出自电影《熔炉》 你问我这一切该怎么解决,是不是只能剩下感叹了?
当然不是,你需要和你的孩子日常生活里,多多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让孩子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自己该如何思考和快速行动,如何尽最大可能找到自己的逃生方式,如何应变。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和孩子聊聊“复杂”。
有能力有勇气思考问题的复杂性,是我们在这样的事件里,很重要的教育机会,也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要面对的未来社会更好的重要契机。
比如,你可能需要和孩子讨论看看,大家都发出了“希望悲剧不要重演”的美好愿望,但是这样类似的事件,是不是我们可以避免再次发生的?
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美国校园枪击案、伦敦地铁恐怖袭击案、陕西米脂案……不同时间,不同国家,都曾发生过这样的无差别杀人案,它们很大概率还会继续发生。因此在这样的事件里,也无需像一些网友那样,打上“中国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标签。
在类似的群体性事件中,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受到很大冲击,而我们在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还可以和他们聊聊看,自己和世界、自己和社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这样的认知,可以帮孩子获得更大的安全感。这才是避免恐惧的根源。
蜂窝的本科课程里,有这样两个讨论主题:
为什么我们会给别人贴标签?
好人和坏人有什么不同?
蜂窝儿童大学本科课白板截图 这样的讨论,都是让孩子慢慢从对世界“非黑即白”的认知,过渡到“世界是复杂混沌”的认知。也都是这样的事件之后,你和孩子聊天时很好的话题。
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应当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好是坏,而不是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便在这样的杀人案件里。我们需要更多讨论事实,讨论行为,而不是给凶手贴上各种标签。
让孩子理解,哪怕同一个行为,好人坏人的区分也是充满争议和模糊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好是坏,而不是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和孩子聊这个话题的技巧是:讨论事实,尊重感受。
之前还看到这样一段话:
当我们越来越强调成功,并且把成功与否进行简单量化并且形成一种炫耀成功嘲笑失败者的文化后,“失败者”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
这段话更深刻的含义是,那些拥有“失败者”标签的人,是我们作为社会集体塑造了他们,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件事情的参与者。
因此接下来,你还可以和孩子讨论,在这个复杂混沌的世界里,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的话题就是: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在社会中要如何对待他人?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和那些在跳楼的现场围观并起哄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面对不公事件的态度,我们面对暴力、包括网络暴力的态度,以及我们面对“失败者”、面对和我们不同的人的态度,就是孩子世界观的雏形。
前两天在一篇文章里,还看到这样一张截图:
图片来自网络 截图中哥哥的选择,弟弟的这句话,正是孩子对自己,以及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和认知。这才是孩子在漫长一生里幸福感的来源。
最近朋友圈里热刷的从德国到南京的普方先生一家遭遇的灭门惨案。案发后,普方的朋友们设立了教育基金,支持江苏贫困地区的儿童完成学业。你也可以和孩子讨论看看这个案例,让孩子理解,作为个体,除了同情和安慰,我们可以怎样参与,让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好,而不是只停留在对恐怖事件的阴影和恐惧里。
普方的朋友们为什么要设立教育基金?因为他们发现案件背后的根源是教育的缺失,这才让本应接受教育的少年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放下仇恨,去参与解决问题背后更本质的社会问题。因为只有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我们走出痛苦,走出焦虑和恐惧。
拍摄于广州上空 【世外小学惨案后,和孩子聊聊世界的“复杂”】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对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别忘了,我们正在走入错综复杂的世界,孩子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和问题中思考!
推荐阅读
- 小学英语必考的10个知识点归纳,复习必备!
- 星耀小学二年三班姜婉莹成长曰记第8天
- 兴教必强师--木衫小学徐平校长的分享有感
- 【V课会】第3季-30天小学思维导图实战营
- 智慧路上,你我同行|智慧路上,你我同行 ——名班主任万平工作室成员参加第三届中小学班级建设高峰论坛活动
- 对兴盛小学曹阳《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的思考
- 忆非忆
- 云雀妈的旧相好
-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 部分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