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化研习营引发的思考

教学研习营课程过半,饕鬄盛宴,生活满满。今天终于迎来没有作业的一天,开始对前两天的课程复盘......
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中提到“教育最终要促使人改变”-----那改变什么?叶澜先生说:“个人教育力存在于个体参与的社会活动中所做的事之中,体现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

教学设计优化研习营引发的思考
文章图片
综上所述:教育最终是要促使人的“原有的因为经验而形成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从而在参与的社会活动中所做的事符合法律要求、道德规范、公众价值观等。比如:我是一个普通公民,遇到红灯能闯吗?我是一名销售人员,单位制定考核业绩是完成10万销售任务才能合格,如果完成15万有奖励,我该怎么办?我是一名中学中学生,遇到坏人,要不要上前制止?如果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该如何做呢?我是一个教师,遇到新冠疫情,要不要去当志愿者?我是一个公民,要不要去献血?.......哇,社会行为如此之多?我该怎么做?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做?
教学设计优化研习营引发的思考
文章图片
读书或教育就是无序到有序,如果想有序,就找规律。那规律是什么?怎么找?那就是给人的社会行为归类。根据方志良的《责任动力学》(可以百度)一书提到,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角色,在某一个特定角色下会有四类事要做,分别是必须做的事、努力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选择做的事,(之前在《德育中的四种行为习惯》文中提到过),以下简称“四做”。
教学设计优化研习营引发的思考
文章图片

下面我们简单来阐述其内涵:
1、必须做的事。 就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或角色身份下,规章制度规定他必须去做的事情,做到了就是合格。 没做到就会根据规定受到惩罚,那就是不合格。
比如:学校规定八点上课,交通法规规定规定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安全生产法规定:进入生产车间带安全帽。这些都是必须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表示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必须做的事的依据就是以制度为导向,约束就是规章制度、规则、流程、协议、合同等等。它判断的是是非对错,合格与否。形容必须做的事做得好的词:几十年如一次,兢兢业业,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代表人物: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在雪域邮路上送邮件29年,从未耽误。
2、努力做的事
就是在一个显性激励制度的条件下,人努力去做的事情。达成结果相对较好,就得到奖励。达成结果相对不好,就没有奖励。比如:(1)一车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成为本月业绩第一(2)张强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3)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4)李明参加技能大赛仅获得优胜奖。
努力做的事表示的是人与目标的关系,有目标,与能力相关,程度不同、 结果不同。是判断结果大小的指标。
形容努力做的事做得好的词:高标准严要求、技高一筹、精益求精等,代表人物:捧回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中的金牌”宋彪
3、应该做的事
就是指没有人强制你做,但是社会或组织的道德价值观鼓励你做, 做了就会得到表扬或者称赞。不做,别人也没办法,顶多就是道德谴责。比如:(1)进入学校后见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2)见到漏水水管不闻不问。(3)公交车上主动让座。(4)节约用水用电。应该做的事 表述的是人与团队(人)的关系。其特点实自愿自发、没有报酬、道德提倡、礼仪要求。是判断态度积极与否的。形容应该做的事做得好的词经常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等。其代表人物非雷锋莫属了。
4、选择做的事
人做事情从思维层面来说都是有原因的, 有的人是出于为组织、社会或国家或者他人的角度选择做,就是“大我”的选择。有的人出于为自己的原因选择做,就是“小我”的选择。
比如:(1)“爱校如家”主动宣传学校价值观和文化。(3)新冠疫情期间,学生当志愿者(3)我校毕业生在身患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进行了五项技术革新,为单位创造了巨大效益。选择做的事,表达的是人与理想(信念)的关系。其特点:组织与个人、理念信念层面、选择做事的角度(原因)、利益未知。
形容选择做的事做的好的词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公无私、奉献忠诚等。代表人物:孔繁森、焦裕禄、邓稼先等。
【教学设计优化研习营引发的思考】如果将人的行为(需要做的事)分为四类之后,许多理念、道理,以及我们平时的困惑,遇到事情之后的纠结、无从选择等问题是不是要简单一些了?因为有规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