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的成长

【潜移默化的成长】因为疫情,在家宅了许久。我不想让自己颓废,所以参加了一场十天千字文的挑战赛,准确来说现在正处于第二场的第六天。我真正进入状态是第二场的第四天,写的文章被老师表扬了,提前完成任务的感觉良好,所以昨天我也在很积极的撰写,十点一刻就完成任务,而且自己也愿意花心思写好一篇千字文,查资料应该花了近40分钟,专心写有两个小时。

如果单单因为每天写千字文就觉得是成长,那我第一场就应该打通了任督二脉。事实证明想要更好的输出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输入。第二场千字文的挑战之所以让我成长是因为我在主动的广泛涉猎。
一、专注
专注很重要,也是我1号晚上的决定,专注的做一件事。2号看完一部美剧,就不会那么心心念念看手机,晚上写作也快很多。《朋友圈的繁华与现世的清欢》的产出给了我一些成功的体验:1.我会先看大咖,卜老师的下水作文,而不是一概而论看很多,这会让我跟着专业走。2.我会惊奇地发现,大家想到的点居然会大同小异。例如昨儿的主题,由“静”会想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有老师也会讲到“动静协调发展”,有老师会提到静待花开,还有更多的老师会讲到静心做教育。昨儿的我边看边想的是要早点儿交,不然待会儿都被别人写了,自己又不好意思照搬,看的越多越心慌,自己反而踌躇不定写什么。现在我在敲字的片刻想到的是既然大同小异,那我就应另辟蹊径,就如同郑渊洁小时候写的那篇作文“长大后我要做一名掏粪工”!所以我学会了“破题”,尽可能多角度的寻找可写的领域。3.我会研究一下名师的结构布局,题目是大胆而有新意的,每一段文字都有小标题,或长或短都基于同一个前缀,看起来整体性更强。每个(一)(二)(三)描述的对象或所处的立场不一样。从学生到管理者再回归到自身,文章的层次感油然而生。结尾来一段名言,一组排比,或一段富有生活哲理的语言。读完文章如一杯清茶在口中品味已久,缓缓咽下的感觉,给人唇齿留香。
二、熏陶
每日清晨,先听罗胖的60秒。前几日中国疫情非常严重,他提到了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疫病,十名青年男女逃到乡下避难,为打发时间,她们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有人记录下来便是今天的《十日谈》。于是我的春节又多了一件事情,打开喜马拉雅听书,2020年正处于冠状病毒疫情被宅在家里的我听着600多年前因瘟疫逃往乡下的人打发时间讲的故事,这感觉真奇妙。我还记下了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和此地”还有“近思维”,这些零碎的知识背后都有强大的事实依据支撑着,而我每日能受点皮毛的熏陶也是极不错。至少60秒钟的熏陶让我每天因1分钟的文字产生1分钟的思考,毕竟偶尔还有回响——让我坚持在听《十日谈》。
三、思考
杨小mi是一个自己创业的80后,喜欢看她接地气的文字。春节期间她依然笔耕不缀,她笔下的文字没有那么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幽默字符,但什么我一直关注到现在呢?因为她会思考。当铺天盖地的疫情袭来,她的文字是股清流。“压岁钱的多与少,疫情下的家庭关系,在变化的当代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在超长假期里发人深省。正如小mi 说,不要害怕犯错,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的错误中成长的,但一定要思考,考虑全面,降低犯错的几率,让工作更高效。
四、联结
世界就是这么小!1月28日早上我知道了《十日谈》这本书,第二天我就开始听《十日谈》,12月31号下午我在看《福尔摩斯侦探集》时,居然再次看到《十日谈》这个熟悉的字样,一种莫名的喜悦感油然而生。今天的60秒再次让我得知一个讯息:今天下午3:00《得到十日谈》将在得到APP上进行。
今天在看小mi的文章,在讲述她被“得到大学”录取的全过程。她说:任何事情,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或许就是这样的直面人心的文字让我默默关注到现在。“得到大学”?我似乎从未听过这样一所高校。我再次看到熟悉的字眼“得到”,网上一搜,没错,世界就是这么小。“得到大学”创始人就是那个熟悉的人物——每天坚持60秒的罗振宇,得到大学从2018年9月启动,如今我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我觉得还好,不晚。我还可以赶上2020年的《得到十日谈》。真是缘分。
最后引用罗振宇的一段话:“这个时代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知识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人学习做另外一个人,而是把别人的生命、智慧、经历,当做一盏灯悬挂在你自己的路上,挂的灯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