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遇见孩子,遇见自己吧

生活就是这样,在无意间,可以带给你震撼。而这震撼在你自己意识到时才能真实的存在。


真的是遇见孩子,遇见自己吧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孩子:谢谢你的那句话,让我看到了表达的力量。
去旅行,一个景区,人超多,碰到一对母子,孩子的一句话让我回头看了他两眼。
孩子也就7,8岁的样子,正在努力骑上一辆自行车,目标是去找爸爸,爸爸在前面。而儿子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就这么拐到了右边。

妈妈见状说了一句话,你爸在前面,你往右边跑干嘛!

此时的儿子正在努力骑行,心情因为没有控制住车把也许已经有些恼怒,妈妈的一句话,儿子很直接的回了一句,“我知道,我又不是傻子。”妈妈一愣,不说话了。

走在前面的我,听到这句话,扭头看了他一眼,心里充满了心疼,可又为他能说出来而感到高兴。

是呀,在孩子的成长中,他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他知道什么是对,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因此也有着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若能做到对孩子情绪的观察,体验到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从而给予帮助和支持,那势必会让孩子更放松,也会让孩子内心充满了能量。而反之加以打击,则可能让孩子对这一切充满了不接纳,充满了不理解,如此这般,感受和情绪就堵在了孩子心中,无法流动,而这也有可能阻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挫折教育,对鼓励的话语总是那么吝啬。孩子考了98分,父母说的不是太棒了,而是就差2分就100分了;孩子做成一件事,虽然很小,父母说的不是我们家宝好有耐心,真了不起,而说的更多的是,这算什么,谁谁家孩子干得更厉害,学着点。

对事上如此,对待更加抽象的情绪,感受更是如此了。中国社会的氛围让我们羞于去表达,或者说让我们压抑。从而父母采用一种堵的方式来处理他们所体验到的感受和情绪,不允许孩子有情绪,有脾气。然而孩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着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当孩子与父母发生碰撞时,小小的孩子无法从行为上去战胜父母,必然要通过不高兴,赌气这样的模式来应对父母,而此时的父母若无法观察到孩子的情绪,依然用否定的方式来处理,堵住了需要流动的情绪,那么孩子慢慢就可能采用压抑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那么长大后的孩子就不会很自然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若他表达,他将收获被认为不好的体验。

想起自己初高中,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自己不高兴,父亲说的最多一句话是,看看,这都什么性格。带着这样的反馈长到现在,工作中,生活中,自己不允许自己表达情绪,因为内心深处认为那是不对的,那样不好,那样就保护不了自己。如果没有控制住,则会对自己有一个大大的否定,责备自己。然而已经成年的自己不想责怪父母,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不再受儿时的应对模式,慢慢接受自己的感受,做出改变,但相当的不容易。
很感谢那个孩子说出了那样一句话,即便有些直接,但也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希望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当然也多么希望他的父母可以给他跟多的爱和自由。
另一个孩子:谢谢你们的互动,让我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同样在这个景区,坐在一边休息时,看到了另外一对,这次是母女。
女孩跟妈妈的对话显得比较流畅。她们面前摆放着一个共享单车,女孩正在研究它,这个时候好像不知怎么的就给锁上了,妈妈说着怎么给锁了等等话语。而这个女孩表情轻松,笑着说,啊,不知道呀,就锁了。没有一丝担忧。
而自己想到,如果是我,可能会陷入自责,会陷入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的自责。

看着这样一对母女,心里泛起微微涟漪,感到愉快。你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而不用担心我的责骂,你我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这种感觉就像是待在空中,吮吸着流动的空气,没有一丝阻碍,充满了自由。

多了些允许,少了些应该,自由便可在我们身边流动起来。记得看《爱和自由》这本书时,有举过这样的例子。小孩在家中不被允许玩水,只要玩水,大人就会说着不可以,不应该,导致孩子在一个没有大人在身边的环境时,面对水管,面对不会说她的姥姥,她依然无法去玩,因为她心中已经受到了限制。
【真的是遇见孩子,遇见自己吧】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自我认可便可在孩子内心建立起来。她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观察身边的事,体验这些事物的感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她就可以认可自己。
总结:
我想说,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可以自我成长。
我想说,如今长大成人的我,可以去学习,去感受,破除自我的限制,体会到更多的自由。
这个世界很美好,我愿意用我的心去看到这些美好,去感受他们,去体验他们。
真的是遇见孩子,遇见自己吧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