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小原则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一整天总是感觉很忙碌,但是还是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还是有那么一大堆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完成,晚上下班回到家,感觉身体被掏空,特别的疲惫。
为什么有的人每天都在加班,周末也在加班,但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但是最终的绩效还是平平?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出色的完成工作,并且还让旁人看起来他似乎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好比上学的时候一样,有的同学整天都坐在教室内,整天的看书刷题,最后的成绩却并不突出,而那么学霸们,参加各种活动,依旧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
为什么那些投入时间更多的人却没有取得更好的成果呢?这里有必要说明下,我们的工作成果并不是跟工作时间呈线性关系的,工作成果与时间关系应该是如下公式:
成果=时间 x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效率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效率,因为我们的工作效率并不是能够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就会呈下降趋势。同时,工作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
从这里看,我们的重点应该关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上,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就可以减少工作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时间。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我发现,大多数人只要把握住【一紧一松】原则,就能够将工作效率有效的提升很多。所谓一紧一松原则,一紧指的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松指的是学会休息,放松自己。
一次只做一件事 很多人都喜欢吹嘘自己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同时也把那些高效的人归结为他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小原则】我们工作中常常也会遇到这些人,他们自以为工作效率很高,能够多线操作,一下处理这件事,下一分钟又在处理另外一件事,感觉几件事情在齐头并进,很有成就感。
不过还真有人对此做了研究。
2009年夏,斯坦福大学教授克利福德·纳斯试图研究所谓的“多面手”究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他带领研究团队发放了262份学生问卷,以此调查他们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情况。他们将调查对象按结果分为两类,并推测:经常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人,其工作效率更高。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纳斯说:“我原以为他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能力,结果发现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点,实在无法令人羡慕。”他们看起来每方面都可兼顾、如鱼得水,好像没什么能难倒他们,但就像纳斯说的:“多面手做的每件事都不怎么样”。
其实我们的大脑跟单核的计算机有些类似,我们每一个任务的切换都好比计算机中进程的切换,计算机进程的切换首先需要保存上下文,然后载入当前进程上下文。同样,大脑在从一件事情切换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需要将当前工作记忆存储,然后再将即将要处理的事件载入工作记忆,这些不仅消耗时间,也消耗我们的大脑能量,频繁的切换任务,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同时人也更加容易感到疲惫。
一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可以清空大脑,让我们的大脑专注于一件事情,更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同时,每次处理一件事,处理完一件,我们的清单上就可以划掉一件,也可以获得成就感,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
不要忘记休息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自己预留出休息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精力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精力的下降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长此以往,不管身体还是工作,都会达到失控的状态。
适当的休息是极为必要的,工作的午后,办公楼下散步十几分钟,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充沛的精神。吃过午饭,几个人室外晒晒太阳,散步聊天,然后再小憩半个小时,都能让我们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恢复。
休息不仅仅能够让精力恢复,休息还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就进入了专注模式,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我们怎么费力思考就是找不到方向,这个时候发散模式就该登场了。要让发散模式起作用,我们就要清空大脑,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灵感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产生。
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小原则
文章图片
image 阿基米德就是因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鉴定皇冠真假的办法,所以准备去公共浴室彻底放松一下,但在他的身体进入澡盘的那一瞬间,溢出的水就给他带来了灵感。
所以说最好的工作方式就是先保持专注模式,再想不出解决方案的时候转换到另外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上,让发散模式发挥作用。也就是极度的专注,然后休息,如此反复。
具体如何操作呢,我们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25分钟作为一个番茄钟,专注一个番茄钟后,休息5分钟,然后开始下一个番茄钟,连续4个番茄钟后,休息20分钟。当然具体的时间我们不需要拘泥于此,我们可以调整成适合自己的时间,重要的是一个番茄钟里只能处理一件事,而且尽可能的保持不被打断。
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很多,但以上两种是我发现现实中大多人都没有重视的,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做到,同时还能快速见到成果的。如果还没有重视的朋友们,不妨先行动起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