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什么()

看了清华大学鲁白教授探讨中国教育问题的演讲文章,颇有感触!
鲁白教授很赞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ShirleyTighman提到的大学四年里学习的意义:“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最优秀的同学,最棒的老师,一流的课程;你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还有这么有没得环境。你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四年以后你去投行,还是去律所,而是你今天怎么利用大学给你提供的资源,去发展、发掘自己,去指导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擅长什么,如何才能在将来做出最优意义的贡献;你还要确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普林斯顿对你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教育是为了什么()】

何止鲁白教授能够如此赞同,身为一个过来人,以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感慨万千:教育如果不能让人发现自我,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我很庆幸上过大学,不是庆幸在大学里学会了什么,而是庆幸在大学期间,我开始明白要学会寻找自我——我擅长什么?我要往哪里发展?

刚上大学时,对于期末考试成绩排名我很在乎。成绩这东西,就像在中学阶段,它是证明一个人能力的标尺,我常常这么想!可是不管我怎样努力,大学时的成绩永远都是那样,不高不低,乃至有段时间抑郁了挺久!可是我渐渐发现,有很多同学,学业能力非常不错,但是考试成绩却不怎样!而有些同学考试成绩很好,而学业能力其实还是蛮弱的!两者对比之下,我逐渐对这个考试标准体系产生了鄙视的想法。

工作后,我常常喜欢对一些被现行“分数”体制下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给予鼓励!在教授学生编写游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那些“差生”的相比“好学生”总是让我人眼前一亮,他们似乎用我这“歪门学科”证明了他们的数学天赋,而这一天赋他们从未在他们的数学考试中获得过证明!于是乎,我对社会上衡量人的标准都产生了怀疑!

那什么能公正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呢?

没有任何标准,这是我的思考过很久的得出的答案!人活在这个世上,你觉得自己如何,自己优秀与否,答案永远在自己身上。如果非得用社会的标尺来衡量自己,总有让自己失望的地方。而不想让自己失望,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自我,一个找到自我的人,内心总会信心满满,坚不可摧!


可是,现在现行的教育,总是有很多让人失望的地方!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现在分数仍然是评判学生的标准!虽然我们知道不应该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但是高考,仍然是目前中国最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方式。社会对分数趋之若鹜,教育套上了功利性的枷锁也是必然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原因不怪教师、不怪学生,怪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怪我们处于一个功利性的社会文化上!


虽然我只能作为一个观望者发发心中的牢骚,但是内心还是满怀希望的。因为我看到了互联网的对教育界的冲击,它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它也带来了更新的技术,倒逼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视互联网化的到来,不要退缩乃至被它所淹没!
如果你是目前教育体系的“受害者”,不要伤心,不要着急,请用自己最微薄的力量来进行自我救助,我们终究能找回自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