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父母缺失的童年,如何影响一个留守孩子的成长())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回到外公外婆家,并在此生活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
文章图片
小阿廖沙的童年温情寥寥,更多的是人性自私的恶与恨、物质贫穷的苦与累,而这些也正是高尔基本人3岁至10岁真实的记忆片段。
在《童年》里,我们看到的是父母缺失的童年对孩子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影响,也是孩子今后漫长人生道路的底色。
一、3岁懵懂时父亲已去世
《童年》的开端是阿廖沙父亲的葬礼,阿廖沙的父亲因为看护身患霍乱的他,染病身亡。
3岁的阿廖沙对于死亡并没有什么确切的实感,不懂得死别的痛苦,是外婆告诉他:“快去跟你爹爹告别,往后你就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乖孩子,他不该死啊,他还不到年龄……”
文章图片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父亲是缺失的,虽然之后有外公的管训、外婆的疼爱,但那并不能取代父母亲在一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位置。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曾说道:父亲必须妥善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工作、友谊和爱情,还必须在照顾和保护家庭时与妻子平等合作。
父亲自身的行为会给孩子塑造榜样,孩子会借由父亲的指引,培养正确的社会观念、爱情观念和家庭观念等,从而有利于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
文章图片
而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更加早熟,他们会更早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心理防御较强,为了证明自己,而更加努力奋斗,以追求内心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然而这也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幼年丧亲的孩子也很容易自我认同感低,以至于自卑敏感,容易走上另一条道路,可能会出现控制欲强、容易愤怒等问题,并引发社会性问题。
在《童年》中,阿廖沙就因缺乏管教,而跟着其他人学会了有仇必报,对他人恶作剧等。
所以父亲对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构建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而父亲的约束和管教也能够帮助孩子正面发展。
二、离开回来后又改嫁的母亲在他10岁时去世
阿廖沙的母亲瓦丽娅虽然还在世,但在阿廖沙的童年时光中所占据的篇幅却并不长,她没有能够及时照料阿廖沙,起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文章图片
母亲瓦丽娅在陷入失去丈夫的痛苦之中,回到父母家中后,阿廖沙更多的是外婆在照顾,甚至之后离家出走,回来后,又和一个无不正业的年轻人再婚再育,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继父不学无术,甚至殴打瓦丽娅,逐渐长大的阿廖沙看不过去,拿起了刀,刺伤了他。但母亲最终也不堪生活的折磨而去世。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自卑与超越》中也说道:“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和母亲建立联系,那么他将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母亲对于孩子的照顾和回应,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孩子在这个世界中对于自己的定位。
文章图片
然而阿廖沙的母亲瓦丽娅可以说完全沉浸在生活带给自己的无力感之中,她试图反抗,却逃不过生活的重创,她对自己的生活毫无掌控力,这样的母亲又如何能够正确影响、培养自己的孩子?
所以瓦丽娅在教阿廖沙读书的时候,明明他已经会了,却会背错,再背时又完全正确。因为缺少陪伴和引导,瓦利亚已经不受母亲管教了。
三、对阿廖沙的影响:独立自主
阿廖沙当然是渴望亲情的,他会为母亲出头,也会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悲伤痛苦,只是在这种父母被动缺失的状态下,他的需求不能被及时恰当地满足,这种不安全感带来的是依恋模式的改变。
文章图片
根据金·巴塞洛缪的依恋模式理论,阿廖沙故意背错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抗拒型依恋。
孩子在经历过和父母分离,再次重逢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产生矛盾和抗拒,这样就能够尽量减少依恋,避免再次分离时所带来的痛苦。
而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比起别人,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凡事靠自己,减少对别人的依赖。
阿廖沙便是如此,所以在母亲去世之后,10岁的他就离开了外公外婆,独自外出谋生去了。
文章图片
而故事之外的高尔基也正是如此,10岁的他就已经开始独立生活,先后做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等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才有了发奋探索如何改变社会的后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第一位就是家庭。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教育是第一位的。”确实如此,高尔基的《童年》就深刻诠释了这一道理。
【高尔基《童年》(父母缺失的童年,如何影响一个留守孩子的成长())】?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