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孩子|沙漠的孩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沙漠的孩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流去的种种,
化为一群一群蝴蝶,
虽然早已明白了,
世上的生命,
大半朝生暮死,
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
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
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三毛
我不曾设想,短短清明三条假期后,“三毛”这个名字会猝不及防地跌入我的心底,于漫漫阅读书海里独树一帜,不卑不亢,露出淡然的微笑,保持站立的洒脱姿势。毋宁质疑,她是个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她透过文字烟云般的属性,让我看到世间百态的丑与美:那浩瀚如雄鹰般的自然之气,如原浆茅台般令人余香满口。让我看到一个双眼漆黑,带着善意的微笑的女子,扎着两根粗大的麻花辫,脸上没有任何化妆,皮肤微黑,带着大串银器,赤脚在彩云之南湿漉漉的原始森林里跳起舞来....
三毛是沙漠的孩子。从感应到前世的乡愁开始,她就横下心来,超脱物质生活的束缚,去向沙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本是一副绮丽壮阔的画卷,而温馨的家和真性情的她自然成了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画卷上烙下印记。三毛一直是深爱着沙漠的一切的,就像撒哈拉的人一样爱着沙土的灼热与骆驼的淳厚,在令人烧灼的阳光下活出生命最初的样子,最真实的样子。脱去了尘世烟火,洗尽胭脂水粉,就连准时的领水,发电,发气,都能让人身心愉悦。我也曾背上笨重的背包,从天府之国蜀犬吠日的潮湿之地一路向北,去向干燥得让人冒烟的沙漠。身心都被阳光紧紧包裹包裹,而灵魂被沙丘洗尽铅华的原始的人类十分震撼。我多想回到这样的生活,回到行走在自然中的酣畅与通透,身体变得轻盈,心灵变得再无杂念,只做好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万事大吉。
三毛是沙漠的孩子。三毛本性洒脱,有多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这样孤僻与病态的性格不禁让人敬而远之,误以为那是“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的孤芳自赏。而在她的字里行间,浑然走来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三毛。她一次次帮助邻居,给予她们各类用具,丈夫荷西也成了沙漠的修理工;她将哑奴看做是自己一类的人,给予他们一家许多帮助,送来钱、食物、水、纱布,一起吃饭;她用车载了多少在沙漠中徒步行走的人们,羊粪和汗臭混杂在一起,她却仍然微笑相迎;她化高价买下老人雕刻的石头,也信手赠予喜爱它的客人,说:“对懂得欣赏它的人,它是无价的,不对懂得的人,它一文不值”。她是这样的善解人意,敢爱敢恨,不卑不亢,活在爱与自然中的女子啊。她眉宇间透出的勇气,对比起沉溺于花花世界的世俗的少女里,这样风华绝代的她只会让人扼腕叹息,沙漠无非是她最好的归宿。
三毛是沙漠的孩子。全书看罢,并没有女性作家常带给我的不适之感。好像全书都没有修饰文字的痕迹,不刻意矫情,渲染,铺垫,更没有如安妮宝贝一样利用句号的嫌疑。好像这么多不可思议甚至命悬一线的探险经历,对于她,都是水到渠成,随遇而安。流浪文学的魅力之处就在此悄然路过心间,那细细流淌的人文关怀,那沁人心脾的爱与忧伤,无论何时,无论何方,心就随着这一阵波浪,跟着幽暗又倔强的时光,走在苦辣酸甜的路上,走向不知名的远方.......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沙漠的孩子|沙漠的孩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