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的品味生活

读历史书一定要写一个年表,就是一个人,哪年出生,哪年当上丞相,哪年做了什么值得纪念的大事。这会让你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记得更清晰。年表其实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尤其读自己读不懂的书,画思维导图是很有必要的。

书中的序的标题是《心思诀·窍是幸福的种子》,无论你的事业学业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生活日常中一些琐碎的事情,都值得你花心思去琢磨,怎样能做得更好?怎样能让自己的身心更愉悦?正如道元禅师所教导的那样,打磨双目,饱含心意认真的洗碗刷锅,就是象征所有生活的精神态度。

有一天,松浦弥太郎突然思考起“味道是什么”的问题。他觉得盐味、酱油味、沙司味、番茄酱味、蛋黄酱味、咖喱味、芝士味等这些味道太寒酸了。这些味道都是通过调料做出来的。

于是他决定重新找回味觉,戒掉了平时用得最多的沙司和酱油,吃东西的时候不蘸、不抹任何调料。

发现食材本身的味道,是需要边吃边去探寻的,不是一口咬下去就可以明白的。可以这么说,味觉是平淡无奇中的深意。

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米饭、馒头在不蘸不抹任何调料的情况下是越嚼越有甜头的。

只有擅长体察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想出这个点子,作为一个总想体察自己内心的人,看到这个方法,我也试过了,真是这样。

我还学到了让读书和写作变得轻松的好方法。

不要只是一个劲儿地追读那些眼睛里看到的文字与文章,要把读书这件事想成是在听别人说话。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文字和文章当作人的言语或声音,读书时的心情就会轻松很多,也不会那么枯燥了。

这个人想说什么?

如果有意识地去用耳朵倾听,就会发现读书实在是很快乐的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

写作时要为了一个人而写,就像是面前坐着一个人你在对他说话,只不过是用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了一个人”书写,就是要有对象感。这样写出来更容易浅显易懂。

我写完了,都会大声朗读一遍。这样有写的不通顺的地方,读的也不通顺,这是改稿子的一个好方法。

工作上遇到瓶颈,求助周围的人,其实是最好的办法。不要觉得求助于他人,不好意思,因为你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你也会帮忙。有的人在帮助你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感。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连接起来了。

想起一个小故事。一个几岁的小孩跟着爸爸去爬山,看见一个大石头下面压着一个自己很喜欢小圆形石头,想尽各种办法却取不出来,在爸爸面前哭鼻子,爸爸说你再想想,一定有办法的。过了几分钟,孩子哭哭唧唧说还是想不出来,爸爸说你可以求助爸爸,这也是一种办法。

偶尔低下头去求助,这样的姿态更具人情味,更有魅力。

在育儿及礼仪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夫妇的关系。为了让孩子有一位好母亲,你首先要做一名好丈夫;为了让孩子有一位好父亲,你首先得是一位好妻子。做到这点,育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做一个好榜样,不断的逼迫自己成长。反过来我还得感谢孩子。

作者的父亲在今年(二〇一五)年初去世。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再加上有些含蓄吧,他长年直接用“喂”来招呼自己的妻子。哪怕这种称呼在夫妻间没有不妥,但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作者特别讨厌这种叫法。因为他很喜欢母亲。

四十九天之后,母亲不经意间跟我讲了这样的事:在父亲去世前一个星期,父亲不再称呼母亲为“他奶奶”,而是叫她“悦子”。母亲说,成为夫妻以来,父亲从未叫过她的名字。

“可能是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吧。即便如此,突然叫起我的名字,母亲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这样说着,开心地羞红了脸。

作者也想听一听父亲叫母亲的名字。

然后把父亲的牌位拿在手上,双手合十。

看到这一段,我想到我的老年生活,按照结果思维来看,爱一个人要趁早,爱是一个动词,要动起来。爱是一道光,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也能照亮别人的人生。

在饭菜以外,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都会有余味的概念。

共通点在于,判断余味好坏的标准与饭菜相同,都是看它是否复杂。如果仅仅是为了过那一关,为了享受那一时,而事后需要去补救,那种状况的余味一般就很差劲。在弥太郎即将迎来自己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虽然当时可能寡淡无味,但是余味不错的话,就会从那道菜肴、那份工作、那段人际关系中体会到幸福。

【细致的品味生活】书中文章皆于《读卖新闻》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至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四日《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动线》连载专栏上首次面世。经过编辑、加工、修正后结集成书出版。店名以及日期按连载当时所录,无改动,书的名字是《去生活·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巧思》

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对你有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