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的脚步近了,更近了。一有空闲,我便带女儿去了滑县图书馆,在一排排的书籍中,我找到了思慕很久的一本书一一《我们仨》。我急忙取下来,这是一本有着古色古香的书,有很多的亲笔信,还有一些照片,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写下了十多页的读书笔记,留下了绵长的回忆……
【《我们仨》读后感】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书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这是一个梦,俩人一同有说有笑地散步,突然钟书不见。“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的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这样的梦我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本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因病魔而阴阳两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长达万里的梦,读来着实让人落泪。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淌着泪水,随着文字目睹了心上绽着血泡的杨绛在丈夫与女儿的病榻间踉踉跄跄地奔走,目睹了只会心上流泪的钱钟书,眼巴巴地看着女儿"回自己的家。”目睹作者拖着疲劳的脚步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杨柳成荫到枯黄,而心爱的两个人病情都无好转,古驿道上只有他自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女儿圆圆去世了,她安慰着丈夫,心上却牵扯得痛到极至,钱钟书走了,她不想动了,想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已经看不见的"小船”……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 ,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杨女士在书中说“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眼看着女儿在成长,每天超负荷的工作。据学校的评价,他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女儿如此,父母如是。"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样的仨个人失散了,家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佪……游历在文字中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相濡以沫,相亲相爱。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