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文章图片
时间:2月24日
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
进度:264至最后
摘抄、感悟、行动: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一是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当我们把时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p274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社群交往正在大量花费我们的时间,看上去大家只是聊聊天,没有付出大块的时间,但日积月累,这些时间汇集起来可能比身边的朋友交往多出好几倍。我比较赞同作者后面提到的将与重要的人接触的时间记录下来,以便过一段时间查询,多久没有和他们沟通了。个人感觉网络给我们打开了无边的大门,很多人乐于在海量网友中甄别“投脾气”的人,一旦发现他们不符合自己的理想状态,就可能瞬间消失。曾经付出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所以我的理解是,朋友圈未必需要大,但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尽可能“精”,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群一起努力的伙伴在一起即可,即便不是一个领域,只要看到彼此的坚持,听得懂彼此的心声就好。
二是人类大脑中灰质所储存的各种信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难超过12%)是有序存储的,这些部分被人们称作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无序储存的,甚至是很难通过意识直接调出的,这部分被称作“无意识”或“潜意识”。……有时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这很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乍现”。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p288
前几天一个群里的人说自己写作靠“灵感”,灵感来可以写一篇,灵感不来一个字写不出来。以前我可能会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自从开始写读书笔记,我恍然大悟之前用缺乏“灵感”来搪塞写不出文章是多么愚昧。如果没有素材的积累和长期刻意的思考,将信息碎片的连接组合,即便有“灵感”也只能是一副骨架,血肉仍然缺失。所以,我很赞同作者所说的“灵感乍现”,是需要量变到质变的。这好比一片水域,起初流入的是涓涓细流,无以成江河,但日子长了,就可能会蓄积为江河,甚至可能成为大海。p288
三是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p293
很长一段时间,受家庭教育的因素,我是一个外求的人——看重外部对我的评价,从而决定下步的选择。这样的状态比较痛苦,因为内心有选择也不敢“违背”大家的意愿,或者说不愿意让大家对我“失望”。自从开始独立思考,感觉这种状态正在远离我。我的选择甚至不需要说出来——不说,也就不会有评价,就已经做起来了。这样的好处是,有一些微习惯,只有自己默默坚持,除非取得了成效,否则大家不会关注到我。但正因为我每日的微习惯的坚持,我收获了自己我鼓励和肯定,某种程度上我成为了那个不需要被别人鼓励的人,也正努力的鼓励别人。这样微妙的变化是近半年才有的,我认为这也是心智的一种成熟的表现。
四是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个小时——当然你,如果能做到专注3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已经基本足够。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专注4小时才能实现的事情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身边的让你羡慕。比羡慕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p299
这一段是在讲述做一件不喜欢做的事的方法。未经训练的人是很难坚持做不喜欢的事的。依旧可以采取时间片的方法,专注20分钟,休息5分钟,一次次进入专注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比较自由的专注在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无论这件事是有趣还是无趣。
五是某个人确实比别人强,其他人也可能真的没有觉察到,因为他们也同样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管事实究竟怎样。p311
这一段看完我笑了,还真是如此。觉得自己强,想证明自己强,但别人不这么认为,别人也同样感觉自己是最强的。人何必自欺欺人呢,强怎么样,不强又怎么样呢?
六是希望每位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重塑自己的心智,洗尽这个时代在你们身上烙下的浮夸、急躁的印记,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跟我一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获得最后的成功。p328
感谢这位耳顺之年的长辈的忠言,的确值得反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