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花钱买吃买穿,却越来越不愿意花钱学习了()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发生极大的变化。不知道是否有人察觉,自己而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书买的越来越少,吃的穿的买的越来越多,学习投入越来越少,娱乐投入越来越多。为了娱乐可以省吃俭用,却因为打印一份资料斤斤计较……
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变化。随便回忆一下,初中高中时代每个月除去吃饭的钱,零用钱其实很少,一方面忙于学习,一方面好像真没什么好买的,衣服都是校服,所以连穿着也无需考虑。但就是那少得可怜的零用钱,每周跑两次书店,杂志在每个学期放假回家的时候都可以装满满一书包。学习用的资料买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而如今呢,一学期买几本书呢?是否想着给自己买点参考书?是否想着多买两支笔?是否想着多买几本笔记本?是否想着自己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多学点东西呢?是否……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身边的朋友,有几次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关于学校的教材,说是教材那么贵,却也没什么用,不如不买,另外一次我买了几支笔,然后他说买那么多怕是要用到毕业吧?而到他自己,随便挑了一直说就只是为了考个试而已。还有一次,为了考英语四六级,买卷子,40多块钱的一本试卷。说贵的声音可谓不绝于耳。
其实这些都是些边边角角,但凡我们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学习上越来越计较了。似乎除却学习其他的钱花得都理所当然。不光可以花,还可以多花,超花……用了花呗,用白条……而这些跟学习无关,而是在不断衣服、鞋子、口红、面膜……
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宁愿花钱吃喝玩乐,却也不愿多在隵上花钱了。
我尝试分析,原因大概如下:
首先,进入大学后的我们,经历过高考的摧残和洗礼,对学习这件事情开始变得木讷,因为经历太久有人追赶的学习生活,突然而来的自由让人放纵而忘我。其次,进入大学会有了更多的钱可以支配,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脱下校服的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想做帅哥美女了;接着说来,压抑已久的“社交饥渴”让很多人沉迷在交际里,男朋友、女朋友、好舍友、好同事……都是花钱的主。再次说来,互联网的连通性,其实让人并没有安全感,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学习,似乎是个很有趣的困境,只有在课堂的学习才是学习了……
这样简单的说来似乎,因为其他的吃喝玩乐的需求挤占了学习的用钱空间,所以我们越来越不愿在学习上花钱了!
这真是特别的有趣,欲望的无穷性侵蚀了学习恒久性,醉生梦死或许真不是空话。
在身边的经济学的课堂上讲过一个词汇——边际效用,还有 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做一些更加专业的分析,而非我臆想而来。
【为什么你花钱买吃买穿,却越来越不愿意花钱学习了()】简单先说一下什么是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新增(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它对商品或服务的收益增加(或减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务量”图的斜率。随着商品或服务的量增加,边际效用将会逐步减少,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定律。
这样的理论很抽象,所以,我们换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描述:对一个很饿的人,往往得到的第一个包子最有价值,随着吃第二个,第三个……虽然包子的那个人的“总效果”在增加,但是包子的价值增量即边际效应却越来越小。
我们用这样的理论来套用在我们进入大学后花钱的变化上,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我们开始管理自己的生活,开始每天不在单纯只有学习一件事情以后,面对我们曾经没有的吃喝玩乐就像饥饿的汉子,面对包子。因而在我们眼中随着花费次数的不断增加,这些“包子”的价值增量慢慢不再被我们所重视,转而到学习上,因为获得的数量有限,甚至很少,价值增量反而始终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甚至变高。
需要提到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产品或者服务对我们实际产生的满足作用。
听起来好像还是有点胡扯的嫌疑,但是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在进行吃喝玩乐的消费过后,我们的内心并没有的到预期的满足,反之,当你有某个时刻专注于学习,哪怕投入的钱显然不多,却是能够获得出乎意料的满足,填补生活的空虚与空白。
看知乎,其实有些更接地气的表达,大概是说花钱买东西,吃喝玩乐能够的到“及时的满足”,但是学习与书本是一个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的过程。我觉得有些太简单的理解“满足”一词了。
大学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过的很快,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陷入迷茫与无措的境地,能拯救与救赎的似乎唯有学习而已。
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是愿意多买一本书,多报买一节网课,在打印资料时候会想到那点钱比一杯奶茶可差远了,能够让学习花费价值增量变低,成为一个习惯一般,那应该是件顶好的事情,
毕竟嘛“人丑还是要多读书的”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尽力
- 你到家了吗
- 爱就是希望你好好活着
- 为什么你的路演总会超时()
- 死结。
- 跌跌撞撞奔向你|跌跌撞撞奔向你 第四章(你补英语,我补物理)
- 奔向你的城市
- 喂,你结婚我给你随了个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