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之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很早之前艾力老师书单推荐中一本。整本书还是归属于励志指南类的书,核心观点和内容在其他类似的书屡见不鲜,不过我个人觉得作者古典老师的写作手法比较有趣,他的部分观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其中最打动我的有三个观点:
(一)走出受害者思考模式

表现形式:(1)推卸责任、保住面子;(2)安心做坏事;(3)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4)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这种思考模式非常顽固,基本上每个人都存在。受害者思考模式除了让自己生活在自怜和被同情的“舒适区”,无法解决内心根本的失落、绝望、无奈、无助等问题,生活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提升;相反如果作为掌控者,积极找到新的可能性,努力去尝试,改变自己的困境,大不了损失下面子,但得到了自我提升。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之感】自我反思:在面临一些事情,我不知不觉掉入“受害者”思考模式中,费时费力费脑费心情还不见得有效果;
实践清单:1)及时自我检查是否当下存在“受害者”思考模式的表现形式,2)如果存在,给自己加油打气、不要碍于面子,勇敢地尝试并改变,做生命掌控者,3)不要急于一时完全改变,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二) 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每个人都有自我和社会我的两面。自我秉持自己快乐自由幸福就好的理念,而社会我则为了适应周边的社会关系,甚至为了在得到社会关系的认可和赞同下委屈自我。
比如社会我考试考高分让父母开心,但自我在应试教育中很疲倦;比如社会我对不熟悉的亲戚朋友表现的很礼貌大方,但自我根本不想打招呼;比如社会我会出席一些应酬场合,但是自我非常抵制和排斥……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之感
文章图片
来自《拆掉思维里的墙》168页 时常想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哪样类型是自己喜欢?如何在自我和社会我中找到平衡?我至今也不能确切回答这些问题,但是随着思考以及生活经历的增长,我相信自己会获得部分答案。庆幸的是通过阅读发现并不是我一个人拥有这些纠结的想法,有很多作者也在思考,也在实践,并分享了他们的方法,所以更应该通过阅读、实践、去认识自己。
(三)战胜等待模式或者拖延模式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特蕾莎修女
从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听惯了“等我……我就……”,仿佛做事都需要前提条件的,但是细细想来,当他们达到这个前提条件,他们还是没有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留有遗憾,这就是常见的等待模式或者拖延模式。包括我自己,也提供了无数例子,我经常说等我有空,我要做这做那,结果发现我似乎总是没空,于是就没有开始。有些事等待或拖延的成本和代价较低,但是有些却非常高昂,甚至导致自己进入等待或拖延的恶性循环。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之感
文章图片
来自《拆掉思维里的墙》174页 那么凡事一想到,是不是就要立马去做吗?
答案:不是!
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之感
文章图片
来自《拆掉思维里的墙》175页 自我反思:我有好多事情一直在等待(拖延),结果越等待越不行动,几乎进入到“等死模式”;我是开始爱好者,有好多书买来还没看;有好多事情开了头没有坚持下去
实践清单:减少无意义的开始,不在自己激动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决定;核算等待和行动的成本收益,确定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要做的,并尽力坚持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