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奇异,惊讶,赞叹,浮想联翩。
从翻开《海底两万里》的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时,整本书呈现出来这样奇幻丰富的色彩,一直盘踞在我的心头。
这里不得不说一点题外话,本人涉猎薄浅,未曾拜读过凡尔纳先生的巨著。届时,我对科幻小说的认识还停留在天马行空、不切科学实际的逸想(例如穿越时光)上。所以我怀着这样先入为主的想法翻开这本书,实在是罪过。我的这种谨慎,亦或者说是轻蔑,在我看完了第一章之后便彻底烟消雨散,消逝不见了。
如果说一本好的书或者是文章,在读者翻开第一页之后便有读下去的欲望,那这本书可以称之为好书。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连绵起伏,节奏紧扣,高潮迭起而又恰到好处,像是在听一首春天里优雅的歌曲,结尾之后让人意犹未尽、浮想联翩,那么毋庸置疑,这本书便可能是《海底两万里》。
奇异,这不只是在赞颂主人公阿龙纳斯从踏入捕猎队,到离开鹦鹉螺号的奇幻经历,而更是赞叹于凡尔纳先生能够将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存通过主人公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尼摩船长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出来。大海中各种生物的结构形状,海底的生态环境,船体机械构造原理,物理化学的运用,真实历史事件的结合,不一而足。凡尔纳先生常用大量的篇幅讲述这类事物,一是让科学性能够贯穿整本小说,二是希望能够普及更多的常识性知识。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是在空读所谓的幻想,而是真真实实地在吸收科学知识。当尼摩船长在南极插上黑旗,大声地说出在此之前所有插上的国家与年份的时候,凡尔纳先生的博学让我深深地折服。
时至今日,蛟龙号入海也不到一万米。而在遥远的十八世纪,便有人能够想象到海底的生态坏境,并且与实际相差无几!我不断地重复,这本书落笔于十八世纪,可我却感到了深深的不适。字里行间之间,都在向我传递那真实的海底世界原貌,掺杂着浮力、阻力、介质等科学原理,行走在海底的场景被刻画地淋漓尽致,连海沙的运动速度也考虑在内。这样精细到入骨三分的描述,一度让我怀疑凡尔纳先生是否真的有这样奇幻的经历。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热爱呢?凡尔纳先生也许并没有去过海底两万里,但夹杂着他的幻想,与客观的认知相结合,便能将真实的情景还原,这也许就是对大海衷心的热枕吧。
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个亮点,便是本书对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已经到了殿堂级教科书式的地位。在阅读过半之后,仅仅是看到名字,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附给了鲜活的生命。尼摩船长的神秘与偏执,他对大海的无尽向往,与对人类社会的嫉恶如仇;主人公本着自己的本职,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想要离开鹦鹉螺号的心理矛盾;康塞尔木讷的性格,与完全忠臣于主人的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尼德·兰时时刻刻想要离开这座海底监狱的迫切,与总是冲锋在前的奋勇精神相映成趣。人与人之间的法式对话让人忍俊不禁,放在一百多年后今日依旧是不过时笑话。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虽然读到末页已经预料到了结局,不过这样的结尾实在是令我意犹未尽。和桃花源记一样,那些隐居的古人与鹦鹉螺号还有尼摩船长是否真有其人,他们是否在不为人所知的地方继续着自己的故事,这些都是无法否定的未知数。这又让我想到了黑暗森林法则与费米悖论,我们是否也处于一座椭圆形的鹦鹉螺号上,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中隐藏在黑暗中前行,而不被人所知,亦不会受到威胁?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是多元宇宙?还是其实是整个凌驾于精神思想上的客观世界?这些都是无法被证实的事情。想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赞叹于凡尔纳先生超前的思想境界了。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本书全篇以博物学家阿龙纳斯为第一视角。但我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凡尔纳先生更像是尼摩船长,即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意或者无意地带入到了尼摩船长的身上,展现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嗤之以鼻,与对海洋的心驰神往。如果说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神共鸣,我想大概这就是吧。
咖啡厅的读客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Ⅴ爱阅读,亲子互动——打卡第178天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成长”读书社群招募
- 上班后阅读开始变成一件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