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一个热门事件|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三 )


只能说MCN面临的问题是把“责任加工为了商业模型” 。尤其是当MCN主动补齐生态位中的缺失,帮助这个新经济形态完成了稳定运行,人们就更愿意放大他主动承担起来的“社会分工”的一面,而不是它作为企业的那一面 。
对于目前的行业来说,内容创作者与MCN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缓冲带,通过合同划分的权责和职业保障并不清晰,要避开的雷区也不小 。
去年4月,视频创作者林晨在B站发布视频,讲述自己与MCN签约时遭遇到的“合同”陷阱,5月,翔翔大作战与MCN发生纠纷,账号冻结 。月底,签约同一家MCN的视频创作者,记录生活的蛋黄派,也表示自己正在起诉,称“该公司只是商务洽谈、代理公司”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同情”,或许“共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样一份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被广泛选择的职业,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个体与行业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失败和成功,失败了如何安全退出,成功了如何更进一步——
这些,都需要李子柒和微念来给大家打个样 。
除了权责划分,内容与商业的平衡也是一个复杂的主题 。自2018年8月天猫旗舰店开业,加速的商业化就成为“李子柒”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
尽管在微博小作文里,提到了她对于商业内容的严苛选择,“100万粉丝以前,虽然每天都有几十个广告商找上门,但没对脾气的,就没有接 。”
微念也通过一些行业媒体提到,“产品的问题一直以李子柒的意见为主,她本人在选品方面拥有一票否决权 。” “如果拍的内容跟产品里涉及的一些原料的生长季节在一起的话,柒姐会帮忙拍一下产品有关的视频,但她一直都是优先做内容视频的 。”
但按照这样的划分,也许可以应对视频里的植入比例和主题选择,但未必能平衡“李子柒”产生的经济附加值以及背后的利益分配 。对于MCN来说,自己似乎没有教育市场区分“李子柒品牌”和“李子柒”的义务,而消费者们似乎也没有需要知道的必要 。
在“视频内容吸引大量观众,观众又成为品牌消费者”的流量转化和变现的逻辑下,观众希望买单的对象,和实际买单的对象,出现了明显的错位 。如今,这种错位的代价正在显现 。
刘同明与李子柒的相遇,在网络上广为人知的版本,有且仅有一个,在此也就不再赘述 。除了在资源推广、形象塑造、商业化运营等等方面的助力,微念也为人们争议的“李子柒有没有团队”给出了官方说法:
“经过沟通接洽,双方达成协议,于2016年9月开始合作,该公司为其提供微博资源推广服务,李子柒女士借以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内容创作当中 。2017年7月,李子柒女士与微念更换合作模式,合约模式转合资公司模式,共同成立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备李子柒品牌,携手运营 。”
微念与李子柒的第一种模式,是MCN与视频创作者最为普遍的合作形态,用内容交换流量,双方各取所需 。而随着合作的进化,各自侧重于电商型、泛内容型、营销运营型等类别里的MCN,又将继续拓展业务边界 。
从内容生产,探索内容电商乃至新消费品牌,目前还是一条少有人走,或者说少有人走通的路 。李子柒的“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行业的试错 。
当然,这种试错的成本,并不应该只交给创作者个人承担 。
一文读懂一个热门事件|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