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的本质|心理舒适区的本质 2020.7.30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心理舒适区也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而是意味着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走出心里舒适区,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有两种:
1.行为上的应对,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战斗/逃避解决/拖延
2.对内心情绪的应对

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而是代表面对问题熟悉的应对方式:具体事物和内心情绪的应对。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心理舒适区的本质 2020.7.30】结合小时候的经历谈一下昨天的两件事:
事例一:早起失败
昨天忽略了我本身的一个原因:特别能睡,沾床就困,就算是现在的周末休息,基本就处于玩玩手机,睡睡觉。这种情况的猜测有两种:①幼时,没有爷爷帮忙照看,爸妈早起下地干活的时间会同时把我和哥哥带到地里;上学之后(五六年级的样子),周末休息的时候被拎起来去地里摘辣椒、棉花……,就是协助爸妈干活的场景;爸妈吵架的时候,我不喊面对的时候就会躲着自己的小屋,蒙头盖脑,不想思考,强迫自己的睡着。
我无法判断嗜睡情况是否与这两种情况相关,但是重新思考并写出来之后发现:
睡觉是内心暗示引起:因为我当天早起了,所以我困是应该的,因此小学前几年上课我基本是睡过来的。
睡觉是我在无法处理某件事时候的选择:逃避/拖延。如果每件事我无法控制,面对时候又特别痛苦、焦虑,睡觉吧,不到deadline不罢休,然后就是一边焦虑,一边放纵,最后一天的时候再逼着上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