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读书笔记三(毕生发展的理论观点2)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读书笔记三(毕生发展的理论观点2)
文章图片
今天分享毕生发展其他几个理论观点。 认知观点:考察理解的根源。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认知观点强调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内部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思考。通过应用这种观点,发展研究者们希望理解儿童和成人怎样加工信息,以及他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人们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认知发展表征智能在量和质层面的成长程度,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之间如何相关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一名心理学家,他指出,所有个体都会以固定顺序经历一系列认知发展的一般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信息的数量有所增加,知识和理解的性质同样也发生了变化。皮亚杰关注儿童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时认知水平的改变。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以图式进行组织的。图式是表征行为和动作的有组织的心理模式。对于婴儿,图式代表具体的行为——吮吸,伸手,以及每一个单独行为。对于儿童,图式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如骑自行车或玩视频游戏所涉及的一系列技巧。图式就像智能电脑软件,指引决定着如何看待和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数据(刺激?)。儿童对世界理解的发展可以由两个基本原理进行解释: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人们根据当前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各种体验到过程。同化发生在人们利用当前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来知觉和理解一个新体验的时候。顺应是指个体为了应对所遇到的新刺激或新事件,对现有思维方式的改变。同化和顺应先后发挥作用,带来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发展,为童年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权威的阐述,提出了认知发展序列的主要观点是正确的。该理论的细节部分,尤其是认知能力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内容存在争议和质疑。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旨在确定个体接受、使用和储存信息方式的模型。该理论假设,即使是最复杂的行为,如学习、记忆、分类和思考,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单独的特定步骤。信息加工理论假定,儿童就像计算机一样,进行信息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然而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采用的策略也趋于复杂和成熟,这使得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加工信息。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加工的性质,还可以改变所选择的策略来加工信息。
一种基于皮亚杰研究的信息加工理论被称为新皮亚杰理论。新皮亚杰理论认为,认知是由不同种类的独立技能所组成。认知在特定区域发展得较快,而在其他区域则发展较慢。经验在促进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信息加工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对发展进行理解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该观点并没有对行为提供完整的解释。比如:创造力。
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认知神经科学理论通过对大脑加工过程的透视来考察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聚焦于内在的心理过程,但它特别关注思维、问题解决和其他认知行为背后的神经活动。认知行为科学家的工作致力于确定大脑中与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相关联的实际部位和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假定存在着与思维相关的基于假设或理论的认知结构。例如,运用复杂的大脑扫描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家证明了思考词语含义和思考词语发音所激活的脑区是不同的。
认知神经科学理论提供了对发展现象的更精确的描述,但并没有给出解释。
人本主义观点:关注人类的独特品质。 人本主义观点主张,人们具有天生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策,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每个个体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达到成熟的更高水平,而且人们也会自然地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人本主义观点强调自由意志,即人类对自身生活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人们并不是依赖社会标准,而是有动机地对自己在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做出决定,自我实现是首要目标。人本主义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罗杰斯指出,所有人都有得到积极关注的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被爱和被尊重的渴望。因为只有他人才能可以提供这种积极关注,所以我们变得依赖他们。因此,我们对于自尊和自己的看法其实是我们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种反映。
人本主义观点对重要和独特的人类品质进行了强调。但是对毕生发展领域并没有带来重要影响。该理论无法解释任何随年龄或经验增长而发生的一般发展变化。
环境观点:更全面的看发展。 环境观点提出,考虑个体与他们的身体,认知,人格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该观点认为,如果看不到个体与其周围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交缠,就无法对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做出恰当的观察。在这里,作者提出两个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有四个层级(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如果不去考虑每一个层级的环境如何影响个体,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发展过程。
微观系统是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家人,看护者,朋友和教师都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对儿童产生影响。然而儿童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主动参与微观系统的建构,并在其中的直接世界中塑造他们的生活。
中间系统为微观系统的众多方面提供了联结。它体现了人们是一个系统,连接在一起,彼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在办公室经历糟糕的一天,回到家对孩子发脾气。
外部系统代表了更广泛的影响。包括诸如政府、社区、学校、宗教场所、地方媒体等社会机构(网络算外部系统吗?)。这些社会机构对个人发展可以产生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的运转。比如: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并产生潜在的长期后果。
宏观系统代表了作用于更大的文化影响。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各种政府、宗教和政治价值系统,以及其他广泛的包含因素都是宏观系统的一部分。比如,文化或社会赋予教育或家庭的价值会影响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念。
还有一个时序影响是上述所有系统的基础。它涉及时间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比如: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和渐进的历史变化(如:职业妇女数量的变化)。生物生态学理论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结,由于各个层级彼此关联,因此如果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部分。比如:家长失业(涉及中间系统),会对儿童的微观系统产生影响。
相反,如果某一层级的环境发生变化,而其他层级并未产生改变,那么这些变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比如,如果家庭给予孩子的学业支持很少,那么即使学校环境改善,儿童的学业成绩变化仍然可能是收效甚微。
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多向的,儿童和家长互相影响。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俄国发展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的观点,如果不考虑儿童成长于其中的文化背景,那么就无法对发展进行全面的理解。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如何作为同一文化成员间社会交互的结果而进行的。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是通过和成人及其他儿童解决问题的互动而获得的。当儿童和他人一起游戏和合作时,他们学到了什么是自己所处社会中重要的东西,同时,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有了认知上的进步。为了理解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考虑,对于一个特定文化中的成员,什么是有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发展是儿童与其所在环境中的个体之间的互相交流。维果斯基认为,人和环境影响着儿童,而儿童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和环境。这种模式无止境地循环持续下去,儿童即是社会化影响的接受者,也是该影响的施予者。
所有儿童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展,他们的注意会被社会指引到特定的领域。其结果是,儿童发展出特定类型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正是他们所处文化环境的产物。
进化观点:我们祖先对行为的贡献。 进化观点旨在确认我们从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所形成的行为。进化观点萌芽于查尔斯.达尔文的开创性工作。1859年,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到,自然选择的过程创造了物种用来适应其环境的特质。参照达尔文的观点,进化理论主张,我们的遗传基因不仅决定了诸如皮肤和眼睛颜色之类的物理特质,而且也决定了特定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比如,一些进化发展学家认为,诸如羞怯和嫉妒一类的行为也是部分由基因导致的,这大概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人类祖先的后代增加生存的几率。
进化观点包含了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考察遗传对行为的作用,并试图理解我们如何继承特定行为特质,以及环境如何影响我们表现出这些特质的可能性。
五个主要观点,哪种是对人类发展最准确的说明?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每一个观点所强调的只是发展的不同方面。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调情绪、动机的冲突,以及行为的无意识决定因素。行为观点强调外显行为,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个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们头脑中发生了什么。认知和人本观点更多的关注人们想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进化观点聚焦于发展所基于的遗传生物学因素。每个观点都基于它们自身的前提,并关注发展的不同方面。此外,同样的发展现象也可同时由多种观点进行考察,每个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在生活轨迹上变化和成长的无数方式。然而,并不是所有源于不同观点的理论和主张都是正确的,在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发现,研究。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读书笔记三(毕生发展的理论观点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