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高瓴等巨头重投2千亿 催生万亿级健康公司( 四 )


的确,一些原来在TMT领域非常著名的基金,也进入医疗行业了,“现在兼顾健康管理,他们会非常积极地跟投” 。娄实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这类新进入者往往更追潮流,此外,基于原有的基因,他们对互联网医疗行业有着天然的兴趣 。
然而,对一些医疗领域的专业投资人来讲,互联网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有些企业的数据,比如利润率是有点水分的,但是也成功IPO了,所以很难去讲,只有最终像瑞幸一样踢爆了才知道 。”上述医疗投资人指出 。
老牌投资者更青睐创新医疗器械 。3月,高瓴斥资约6.45亿港元加仓微创医疗(0853.HK),持股比例升至6.61%;4月,包括高瓴在内的7家知名战略投资者投资微创旗下子公司,投前估值11亿美元;7月,微创医疗另一子公司融资1.05亿美元,其中高瓴认购一半 。
但在2020年,微创医疗的业绩却由盈转亏了 。其中报披露,上半年录得净亏损6880万美元,这是自2014年来中期业绩首次出现亏损 。
医疗器械行业,正是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细分领域之一 。“原材料进不来,线下手术做不了,产品卖不出去,业绩肯定会下滑 。”上述医疗投资人分析,“大家主要是看好未来的市场 。”
至于今年业绩表现最为强劲的IVD行业,从业者却还没有看清自己的未来 。一位IVD业内人士谈及知名企业科华生物委身格力地产一事时指出,“新冠疫情之后路向何方,很多公司目前没能解答 。”
IVD行业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泡沫 。“中国IVD的弊端是,全是一堆‘小芝麻’,这其实是产业发展的窘境,没有规模优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上述IVD业内人士对《财经》采访人员分析 。
这样的问题存在于很多领域 。前述医疗投资人认为,最大的泡沫当属创新药领域 。如有的创新药已经到了上市阶段,“有大量重复竞争,一旦接受市场检验,发现卖不掉,泡沫就会破裂” 。
一家新药研发企业的创始人也承认,“泡沫在我们这个领域是100%有的” 。
受访的创业者们愿意坦承的是,在目前的融资轮次中,他们的初始估值确有一定“泡沫” 。
对一些资质不够好的企业,投资人并非一无所知 。因为正处融资阶段,上述新药研发企业创始人常与投资人交流,对方也会谈及本机构的已投项目,并询问他的看法 。因为知根知底,偶尔他也会告知,“这个企业100%能上市,但是你们在它股票解禁后产品要上市前赶紧跑” 。
然而,投资人并不介意,在某些项目上,他们的目标就是“快进快出” 。
作为投资人,云锋基金执行董事黄潇表示,“现在行业整体融资的节奏肯定是比较快的,数量和金额是处于景气和繁荣期,预期会看到泡沫 。最后还是要看标的本身和细分领域是不是具有高成长的属性,是不是能兑现高估值的溢价 。”
钱不是最重要的,要选对机构
当可以选择投资者时,创业者对钱反而不再执着 。正如杨熙所说,“大家既然都看重下一张牌,所以各自就不要在这一点上过分地纠结了 。”创业者变得愿意花更多时间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投资人 。
对真正在细分领域占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土豪”们已非首选 。“我们也会倒着尽调,光是有钱的话,除非万般无奈,否则还是希望股东能在医药领域有一定资源 。”一位创新药企负责人说 。
在余强心目中,理想的领投方最好满足三个条件:投资额1亿元以上、在投资行业有知名度、有医药领域资源 。一句话,“帮忙不添乱 。”
而就在7月间,医疗领域线下会议刚刚重启时,创业者们对融资的立场还是“有钱就拿,能多拿就多拿” 。尽管受访者们不愿意承认,但确实有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生死存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