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药结核病|圆桌十五期说|抗耐多药结核病及治疗的地域/人种差异的相关讨论( 二 )


圆桌代言人
“耐药结核病已然成为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共同难题,但因为流行菌株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结核杆菌耐药率、耐药模式各有差异 。此外,在结核病的治疗中,因为患者人种或基因型差异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或严重程度亦会有所不同 。为了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上这些因素是否都是我们临床药物选择、方案制定和药物监测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以及是否需要考虑其地域或人种差异?
尽管有很多文献认为基因多肽态性会影响药物的剂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做到如此精准治疗,绝大部分还是选用标准常规的剂量来用药,我们在制定药物剂量的时候,通常仍然按照指南推荐剂量,不太考虑基因多态性对方案影响 。有关患者人种或基因型差异问题,我院最近新开展了NAT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理论上认为NAT2快代谢人群,发生肝毒性的可能性相较慢代谢更低,所以在用药前检测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对未来预估血药浓度水平,以及进而推测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希望我院率先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有助于推动我国抗结核精准治疗发展 。
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我们在制定临床方案的时候并没有太考虑地域的流行病学背景情况,这种习惯也和我国国内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大致相似有关 。但在国际范围,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并不一致,比如西方国家结核病初治耐药发生率很低,所以在诊断初期不会常规筛查有无耐药,几乎均予以一线初治方案 。在我国,初治结核病患者推荐在治疗前就筛查耐药情况,这是根据我国初治耐药比例相对较高有关 。
正如题目所言,越来越多的基础科研技术被推广到临床应用中 。是否该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还需要临床一线工作者的长期使用经验积累来总结 。”
张晓磊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耐药病区主治医师
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
2013年6月开始从事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治疗管理工作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中医学组后备委员
参与了NDIP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国内论文数篇
圆桌代言人
“本期圆桌派就“因为患者人种或基因型差异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或严重程度亦会有所不同”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各位专家发表了关于自己所处地区病人在治疗中对几种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经验总结 。
通过全国多地区耐药结核病治疗一线专科医生的总结不难看出,地域差异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存在着差异 。注射类药物阿米卡星,在黑龙江、贵州等省份使用剂量可以用到0.6g每日,病人耐受性普遍较好,耳肾毒性发生率较低,而在北京、陕西地区应用以0.4g每日为多,耳毒性发生比率较高 。环丝氨酸的应用多数以0.5g每日为主,大家的观点也一致的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使用剂量正相关,但是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以头晕、抑郁、精神异常为主,有的地区以失眠、固有性格的增强表现为主 。包括肝损伤、电解质紊乱、末梢神经损伤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应与地域和人种的差异性有关 。
为了证实临床经验及自身感受,下一步可以进行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用数据来真实的反应出地域、人种的差异性,为不同地区耐药结核病治疗、药物选择、不良反应预防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
下期话题预告:【手术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