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AI荆棘之路,从荒蛮到繁荣

投稿|中国AI荆棘之路,从荒蛮到繁荣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秋水笔弹
科技并不是匀速发展,而是在经历缓慢得让人窒息的、压抑的黑铁时代,不断求索之后,大量的积累的技术、经验、数据、认知终于在一个时代迎来共振,这个时代就会成为科技发展的奇点,过了这个奇点,它才会迎来指数级别的快速上扬 。
这一次中国正好在奇点正在发生的时候,追上了其他先进国度在AI基础研究领域的脚步 。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不断奋斗的结果 。
从在AI领域毫无存在感,到今天成为AI顶会奖项收割机,中国的AI科研之路,由荒蛮走向繁荣,由荆棘走向花团锦簇的今天——也是正在迈向人工智能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 。
一、1930-1980年:漫长而艰难的黑铁时代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经指出,由于孩子们接触到的数据总量较小,他们究竟是如何学会一门语言的,至今仍然是个巨大的谜 。
为了让机器学会小孩子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过去七十多年,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投入到了“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通过构建算法,使计算机可以自动分析、表征人类语言 。
尽管人类从1946年就开始努力,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展缓慢,人类就像出现希腊文明后经历漫长的中世纪一样,在奇点出现之前,在AI研究领域也走过了一段堪称黑铁时代的幽暗之路 。
到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两件极其重要的事件:逻辑的数理化和智能可计算性思想(机器能思维),建立了计算与智能之间的理论关系;同时还有两个不世出的天才横空而出,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 。
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于1936年创立了自动机理论,提出一个理论计算机模型,奠定电子计算机设计基础,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 。1950 年图灵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也为即将问世的人工智能提供了科学性和开创性的构思 。
1948年,划时代的“通信的一个数学理论”分成两部分陆续发表,香农通过借用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引入“信息熵”,证明熵与信息的不确定性有等价关系,奠定了今天大数据与机器智能的基石 。
说个题外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香农与比他大4岁的图灵都是著名的密码破译者,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
令人扼腕的是图灵因为同性恋,1952年被英国政府强行化学阉割,两年后,图灵不堪受辱自杀身亡 。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史上一大挫折 。
1956 年夏季香农等10位科学家,举办了一次长达两个月的研讨会,讨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问题,首次使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
20世纪50到70年代,人工智能虽然进展有限,但在西方国家还是得到重视和发展 。
过去在AI内部存在两大分支:一是传统AI——基于规则,以符号逻辑为基础的算法系统;另一个则是建立在统计分布规律之上的并行分布式系统,包括对大脑网络的模拟,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国家人工智能研究的主力还是在基于规则的方向空转,加上中国计算机科学当时的停滞,人工智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黑铁时代 。
投稿|中国AI荆棘之路,从荒蛮到繁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