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AI荆棘之路,从荒蛮到繁荣( 二 )
文章图片
【英女王2013年特赦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
二、1980-2010年:曙光渐露的青铜时代80年代,基于统计分布规律的AI路线开始占据上风,让人工智能研发之路逐渐出现了曙光 。
IBM的Fred Jelinek就是一位使用统计方法研究语音识别与合成的著名学者,1988年12月,他在一个NCL会议上尖刻地表示:“每当我解雇一个语言学家,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就会改善一些 。”把基于规则研究人工智能的路线贬低到了一无是处的程度 。
到了1989年,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纪元的重要标志是,在基于规则的技术中引入了语料库方法,其中包括统计方法,基于实例的方法,在语料库中训练出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组件词表 。事实上,装载这些平行语言数据的第一个语料库,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布朗美国英语语料库 。所以很多时候,奇点的出现是各种技术条件涌现融合的结果 。
2003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奥赫,在美国一次机器翻译评比中获得了最好的成绩,他使用统计方法从双语自动地获取语言知识,建立了统计机器翻译的规则,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构造了阿拉伯语与汉语到英语的若干个翻译系统 。
伟大的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 。”而奥赫说:“只要给我充分的并行语言数据,那么对于任何的两种语言,我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给你构造出一个机器翻译系统 。”
这种建基于大规模文本处理基础上的机器翻译,是机器翻译研究史上的一场革命,将自然语言处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也是这一年开始,人们开始看到了机器翻译的曙光 。过去三十年间,这颗自然语言处理的种子已经长成了硕果累累的科学之树 。
人工智能研究真正取得突破的时候,正好碰上了中国思想大解放的八十年代,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也终于摇摇晃晃迈出了蹒跚的步履 。
1978年,随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中国人工智能也在酝酿着进一步的解冻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提出的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方法——几何定理机器证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就是一个很好的征兆 。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开始主张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 。
改革开放后,自1980 年起中国大批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现代科技,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学科领域 。这些人工智能“海归”专家,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人工智能学报》创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著作,学界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始陆续启动 。
同时,国内少数高校也开始开设各种人工智能类课程 。经过推广与提高,30年前的人工智能星星之火如今已形成燎原之势,数以百计的高校开设了各种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 。
甚至有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已经开始斩获国际奖项,199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获得ICL欧洲人工智能奖 。张钹现在已经任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
这只是中国成为国际AI顶会奖项收割机的开篇 。
三、2010年至今:显山露水的白银时代2000年国际AI顶会ACL年会在中国香港举办时,只有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论文来自中国大陆,到了2005年,来自大陆的论文也只有三篇 。
直到2010年,百度引入国际著名人工智能专家王海峰,同年,王海峰一篇论文被 ACL 录用 。2013 年,王海峰出任ACL五十年来首位华人主席,并且促成了2015年ACL会议在中国举办 。
推荐阅读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肯德基、喜茶供应商「宝立食品」要上市;文和友旗下茶饮品牌「MAMACHA」杭州首店开业;中国邮政进军咖啡领域|消研所周报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