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国美们的“无解”零售棋局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江湖对于彼时蒸蒸日上的零售巨头国美来说,2008年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这一年,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因操纵股价罪被调查,随后入狱 。回过头来看,彼时的国美不仅失去了黄光裕,也同样失去了国美电商的未来 。
黄光裕入狱前,国美系资本矩阵估值近千亿,大概是阿里、腾讯的总和,而到了2020年6月黄光裕归来时,阿里GMV已超过7万亿,而国美市值却不到阿里、腾讯市值的零头 。
国美究竟错过了什么?为什么作为曾经传统零售业的巨头最终没落至此,我们不妨以流量为主线,深入窥探一番 。
增长中的“迷失”管窥中国现代商业短暂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演变过程中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 。
【投稿|国美们的“无解”零售棋局】用互联网的术语来讲,就是商业增长离不开红利 。
早期国美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如今世人皆知的商业定律,把它拆分开来,大致上有核心三点:
1、增量市场2、营销(流量)3、规模化扩张
2005年到2008年,中国加入WTO的红利开始在国内消费市场爆发 。这样的红利带来两个重要的影响 。
在需求端,13亿人口的购买力亟待释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整个消费市场都处在一个增量增长阶段 。在供给端,同时国内已经建立起一个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国货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迎来了一轮消费上的爆发 。
需求端和供给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市场急需一种高效的匹配供需的市场化机制,对于这个问题,黄光裕给出了解法:连锁零售 。
用如今互联网化的语境去理解,连锁零售其实就是早期的规模化供需匹配 。
一方面,国美通过线下门店的流量和服务,来获得品牌渠道的低价供货,另一方面,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门店,国美能够规模化的聚集流量,规模化需求+规模化供给的体系下,国美得以源源不断的赚取价格差带来的收益 。
那么对于追求坪效的线下连锁来说,黄光裕是如何兼顾规模扩张与重资产模式这对不可调和矛盾的?
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总流量的不断增长 。
在营销投入上,国美毫不犹豫,比如有媒体报道,在成都曾经国美每月固定的广宣费一度高达40万元 。区域化的规模投放导致的结果则是流量源源不断的导向国美零售店,市场的大盘不断增长 。
在增量市场中,营销投入的结果就是用户规模(用户池)的增长 。
一方面,用户增长的过程中,国美品牌口碑不断积累,在供应端国美得以用更低的供应价格从品牌方进货,形成良性循环 。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当时国美的议价能力有多强,彼时,不少百货商店都从国美进货 。
二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
高增长带来的结果就是现金流不断涌入,彼时,金融消费还不流行,居民负债率也不高,销售实物很容易带来正向的现金流 。通过现金流差价跑马圈地,实现快速规模化 。
只要遵循总流量增长>现金流增量>规模化投入的原则,那么企业便可以持续的规模化扩张 。
在增量市场中,国美的打法可谓是颇为高效的,这与拼多多一直以来的核心策略类似,只要增长空间在,规模增长的重要性远大于短期内的盈利 。这也是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以时间换空间”的玩法核心要义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