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祥|王印祥“出海”之后

创新药历史中,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起标志事件,成为行业转变的分水岭 。
从恒瑞的仿制药,贝达的埃克替尼,到微芯的西达本胺 。现在,则是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以License out的方式,争夺海外市场 。
“以前我们是自己玩儿,没有进军全球的机会 。现在已有七八家企业与海外合作,三家早期产品和四五家成熟产品,再过几年可能就不止这些了 。”王印祥认为,未来10年,会有越来越多药企出海 。
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热潮始于2020年 。除了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信达生物的双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治疗产品,后来者目前还有荣昌生物、天境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也在此队列中 。
“单纯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制药企业市值大幅下调,就是因为国内市场的空间已经到头了 。”这是二级市场的判断 。
与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一样,曾创立贝达药业的王印祥,也是20年前最早一批创新药拓荒者之一 。区别在于,拿着60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鲁先平,举起了中国第一款First in Class创新药的大旗,贝达药业则迎来了中国第一款Me too药的诞生 。
王印祥|王印祥“出海”之后
文章图片

如今,那个年代的拓荒者仍活跃在业内的已经不多 。王印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贝达药业不是他的终点,2015年他创立加科思新药研发,锁定了有全球市场潜力的First in Class 。
创新药人的幸存者
有着城南“药谷”之称的亦庄,20年前还是北京南郊有名的“练车场” 。王印祥“二次创业”成立的加科思,就坐落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因贝达药业肺癌靶向药“埃克替尼”名声鹊起的王印祥,未曾想到,2000年前后那段“暗流涌动”的历史,昭示着中国创新药的开端 。
1997年,彭朝晖回国,成立赛百诺,研发成功全球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 。次年,罗永章回国,创立麦德津,我国首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抗肿瘤新药“恩度”,由此诞生 。
如今已淡出创新药领域的彭朝晖和罗永章,打响了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枪,掀起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新浪潮 。
五年后,在北京西城一间30平方米的实验室内,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王印祥,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首次创业——贝达药业 。
“融资”,是王印祥的第一道坎 。
“那时候创业条件非常艰苦,全国都没有几家VC投资公司,除了IDG资本等几家华尔街的VC,而且它们多投向了互联网行业 。”王印祥介绍 。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光亦庄的VC就已经超过了当年全国的总和 。
早期生物医药企业的“第一桶启动资金”,靠的都是非专业投资人 。彭朝晖的赛百诺、罗永章的麦德津,都是在政府资助下启动 。
缺钱,少政策,没有适合药物研发的基础设备,贝达药业的早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租下的30平方米的实验室,丁列明等几位朋友投资的几百万元启动资金,河北廊坊用水泥搭建的氢加压反应釜……在这种“小米加步枪”的环境下,王印祥完成了新药的“雏形” 。
新药进入临床Ⅰ期试验阶段后,却在北京协和医院吃了闭门羹 。与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单渊东教授一个半小时的对谈,王印祥才打开了医院临床的大门 。
2009年1月,即将在27家医院同时启动三期临床试验时,又遭遇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意外打击,项目投资被迫暂停,贝达药业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
幸运的是,杭州市余杭区政府的1500万元,礼来亚洲基金的500万美元,以及大股东分头筹措的资金,帮贝达熬过了这次危机 。
两年后,顺利完成临床试验的“埃克替尼”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治疗晚期肺癌的靶向抗癌药,也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