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祥|王印祥“出海”之后( 三 )


提前三年,可谓占尽先机 。加科思的SHIP2抑制剂,仅次于跨国药企诺华,是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同类产品 。其后,Revelution和Relay相继加入赛道,但已无法撼动稳居第一梯队的加科思 。
目前,加科思基于难成药靶点的另两大项目,KRAS G12C抑制剂和BET抑制剂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主攻难成药靶点的巨大风险,是阻挡本土创新药企再向前一步的最大路障 。尽管2020年被业界认为是本土药企转向Frist in Class的元年 。
王印祥对此早有准备 。
一款新药从酝酿到诞生,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从分子水平验证、细胞水平验证,到动物试验,最后才是人体试验,是一个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 。
每一阶段的验证,企业在满足药监局控制标准之上,有一个“可松可紧”的范畴,技术风险控制便隐藏在其中 。比如,在动物试验阶段,肿瘤抑制率达到可以进入人体试验的标准,但如果将标准进一步提高,成功机率就更大 。在每一步都对标最高要求,未来失败的风险就越低 。
新药永远和风险相伴,用尽科学上的技术手段,也无法保证100%的人体成功率 。商业风险控制是最后一道需拧紧的阀门 。
2020年5月底,在SHP2抑制剂尚处于研发早期阶段时,加科思通过License out的方式将其海外权益授权艾伯维,不仅是为了借船出海,也是出于稀释商业风险的考虑 。
这笔交易,让加科思在当年便将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收入囊中 。未来,8.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也将陆续进账,海外销售额两位数分成的纯利润,也给了王印祥,出征海外的底气 。
“出海”之后
全球市场,是王印祥口中的高频词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业需求 。在王印祥看来,仿制药、Me too、Fast Follow的时代终结之后,First in Class必须立足全球 。
市场规模,决定了药企的销售上限 。IQVIA曾统计,2020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剔除中成药和仿制药会骤降至700亿元 。而据Evaluate分析,全球处方药市场2020年达到9040亿美元,约5.8万亿元 。
“中国最大的制药公司,几十个产品一年总销售300亿左右,也就是50多亿美元 。而艾伯维一个肿瘤产品,在全球就有90亿美元的销售额 。我们几十个产品的销售额,不到艾伯维一个肿瘤产品的一半 。”
集采“灵魂砍价”、医保降价压力、内卷的同质化竞争,也逼迫本土药企“出海” 。走出去,就是五倍甚至十倍的市场 。
2017年,南京传奇生物“牵手”杨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CAR-T细胞产品;2020年,天境生物将CD-47单抗的海外权益授权艾伯维;同一年,加科思也与艾伯维达成合作协议 。这三款产品均为早期授权,高达10亿美元的转让额,也不再是早年药企为延续资金链的权宜之计 。
另一方面,百济、信达、君实等企业,将其PD-1海外商业化权益授权诺华、礼来、Coherus等跨国药企,掀起了中国成熟产品“出海”的热情 。
王印祥|王印祥“出海”之后
文章图片

这是中国创新药,有能力走向全球的转折点 。然而,海外市场,并非人人可及 。
在王印祥看来,争取出海机会,企业立项时要有学界认可的科学基础;同时,项目要中美双报;最重要的是,同一个项目必须能突进全球前三 。“即使你的项目很好,但全球有十几家公司在做,基本上也没有机会License out 。”
IQVIA曾统计,在药效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全球首个上市的药物能争得64%的市场占有率,其次为25% 。第三名之后的入场者,能分到的全球市场微乎其微,除非取得突破性的明显优势 。
“出海”意味着进入全球竞争,技术壁垒与国内不可同日而语 。在本土时代行将终结的前夜,已领先多数同行的王印祥,仍在未雨绸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