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症|曹炬教授: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研究前沿

脓毒症是宿主抗感染免疫失调所引起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世界范围内感染致死的重要病因,准确有效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今天,检验君为大家分享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曹炬教授课题组关于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报道 。
巨噬细胞凋亡抑制蛋白AIM/CD5L在监测脓毒症预后中的价值
对脓毒症患者而言,入院时快速而准确的判别意义重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有效监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实现脓毒症患者的精准诊疗 。
日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曹炬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脓毒症可导致血清AIM水平稳定而持续升高,且AIM较其他参数更能预测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 。该研究发表在《CHEST》 。
毒症|曹炬教授: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研究前沿
文章图片


该研究对114例成人脓毒症患者、56例非脓毒症ICU患者和56例健康志愿者入院当天血清IL-37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对其28天生存状况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进行比较 。此外,在ICU入院28天生存时,用IL-37、IL-6和SOFA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IL-37预测脓毒症病死率的能力 。
结果发现,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水平升高,明显高于非脓毒症ICU患者和健康对照组 。死亡的脓毒症患者血清IL-37浓度明显高于存活患者 。在ICU入院当天脓毒症患者中,IL-37与28天死亡率相关的AUC为0.67,SOFA为0.75,IL-6为0.62,其中,脓毒症患者入住ICU当天的IL-37水平和SOFA评分是28天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
高浓度IL-37(≥107.05 pg/mL)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是低浓度脓毒症患者的4.6倍 。脓毒症患者IL-37联合SOFA估计的28天死亡率AUC从0.67增加到0.80 。此外,血清IL-37高浓度的脓毒症患者生存率低于血清浓度低(
该研究表明,IL-37浓度对预测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有非常大的价值,提示IL-37可能是脓毒症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临床决策的依据 。
文章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45167/https://www.journalofinfection.com/article/S0163-4453(21)00042-6/fulltext
从肠道菌群角度发现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治疗新思路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由多种念珠菌引起的一组感染综合征的统称,会引起多种不良负担 。肠道菌群目前被视为人体最大的虚拟免疫代谢器官 。侵袭性念珠菌病与肠道菌群之间是否有所关联?
日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曹炬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Th17免疫反应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发挥保护作用,且宿主对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抵抗能力下降与肠道菌群被破坏密切相关 。该研究发表在《Critical Care》 。
毒症|曹炬教授: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研究前沿
文章图片


该研究采用肠道菌群清除小鼠模型(ABX小鼠),再通过白色念珠菌尾静脉注射小鼠,构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状态,监测菌群清除小鼠与正常小鼠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后的不同反应 。
结果显示缺失肠道菌群的小鼠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后,生存能力下降,组织真菌负荷增高且组织损伤严重,Th17与Th1型细胞反应显著降低 。对菌群清除小鼠进行细胞因子蛋白治疗实验,发现IL-17A治疗后小鼠感染程度及生存能力均改善,表明肠道菌群主要通过Th17型细胞反应及IL-17A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发挥保护作用 。
随后,研究人员将粪菌移植应用于菌群清除小鼠,结果显示恢复其肠道菌群后小鼠感染程度及生存能力均改善,其血清中IL-17A及IFN-γ水平也显著增高 。此外,该研究还对菌群清除前后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以表征其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