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为什么996成了互联网公司独特文化?( 四 )


今年6月,一段“高考倒计时,衡水学子励志演讲”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演讲中咬牙切齿的喊出,“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
衡水中学号称国内高考工厂,2018年文科一本上线率92.7%,理科一本上线率93.91% 。最终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人数为214人 。即使在这样的顶尖学校学生,已经比同龄人领先一步,他们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迫切感也无比强烈 。
残酷的是,社会不同于学校,机遇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
2008年以后,社会财富迅速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聚集,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却利润微薄 。互联网是仅有的能够吸纳大量就业、又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的行业 。
于是,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职场被描述成一个靠“奋斗”就能取胜的战场:
“年轻人现在不吃苦,以后有苦吃 。”
“应该庆幸现在有拼搏的机会 。”
…… 
得益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早期押注互联网的人确实赢了 。这些成功的例子,反过来强化了“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念 。
不管怎样,奋斗的价值从一开始就被误解了 。
互联网大厂崛起,是享受了人口和技术发展的红利 。巨大的人口基数提供市场,技术发展使互联网得到普及,高校扩招带来远远不断的劳动力,天时地利人和 。而个体的成功,不过是恰恰在这个时候进入了这个行业,又确实努力了一些,没有被甩下去 。
然而,最关键的误解不在这里,而在于,奋斗不应该仅是为了财富 。退一步说,奋斗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攫取现有的财富 。
这恰恰是互联网企业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 。收割流量、挤垮对手,他们讲述着一个个商业模式的故事,花大力气收集、分析人们的数据,而真正的技术创新寥寥 。
难怪人民日报评论说,“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 。”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已经探到天花板,头部APP的流量池也几乎固化,互联网竞争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
巨头们固然可以继续通过干掉对手获得增长,但势均力敌之下,谁又有当初的豪气与信心呢?内忧外困,只得削减成本,靠高报酬维持的“奋斗论”,也难以持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