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消极情绪

“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消极情绪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听得到专栏里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讲到了“应该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防御性思维,讲到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你的现实生活中的是不是有很多你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怎样的场景呢?
在职场上打拼很努力,领导应该赏识你;
处处为身边同事着想,大家应该喜欢你;
在斑马线礼让行人,对方应该会意感谢你;
费尽心机为孩子做的准备,孩子应该顺从你;
你认为非常容易做的习惯,伴侣应该也非常容易;......
有了“应该”的心里预期,而现实不按所想的发生时,你是不是就会生气,产生消极情绪呢?
陷入应该思维,其实是一个人想掌控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把愿望和现实等同起来。“应该”带有很强的侵入性,带有必须的“硬气”,这时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只能是这个结果,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当结果不符合预期,就会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带给你的一定是失望,挫败,伤心,焦虑等等负面的低能量状态。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支配,都希望是主动的一方,所以,换种方式,把应该换成愿望,是一种愿景,是目标,期盼,那么,你就成了愿望的主人,你支配着愿望,而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你希望支配对方,我们反而失去了自主性。
曾经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伴侣,我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可是人和人真是很不一样的,你认为和容易的事对方不一定认同。有了对对方的要求,有落差的时候就会让我很苦恼,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你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还要为自己行为辩解,就这样,情绪就在对方的行为中落到冰点。
曾经,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做的事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希望事事完美,心情也随着外界的评价而起起落落,经常纠结于过往的不完美中......
后来,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先做好自己,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暂时不能改变的,为对方的改变感激,而不是认为理所当然。把“应该”调整成“希望”“最好”“我建议”,同时,也接受世界本来的样子,价值观的多元,现实和愿望的差距,接受不完美是常态。
渐渐地,我的内心逐渐变得柔软,逐渐接受现实和愿望的不一致,渐渐地体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地人生格局,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遵从自己内心得想法,反而有舒畅伸展的感觉。
联想起那句曾经让我豁然开朗的一段话: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同时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陈海贤说,如果把决心看成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有时候,你越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认识到当下有些路走不通,你越会去探寻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你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喜欢陈海贤的表述:你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之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一定不止一个。


【“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消极情绪】

“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消极情绪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