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情商课》读后感

当我动笔写读后感时,先查了一下豆瓣的评论,果不其然,大部分评论“这是鸡汤文,含金量少”。
的确,我也有同感。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这么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能说会道、深受圈内圈外敬仰的主持人,写出来的书也不过如此,可见有文化和写成书完全是两件事。
我以为,一本书没必要全篇是惊艳的观点或华丽的文笔,只要其中有几个点能够击中要害,引人深思,就足够有价值了。毕竟书籍这么多,最基本的知识永远只有那些,可是纯理论的东西往往过于晦涩,能看懂并坚持看下去,是在难之又难。而纯理论如果不结合实际,也只是别人的知识,只有那些打动人心的,才更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灯塔”,为自己所用。这样一个偶像式的人物,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并且是出于他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些精华,已经非常棒了!
说一下启发到我的点:
本书通篇是在回答:如何做自己?这个问题。康永哥给出的答案是:
1、培养几个分身,但这些分身要有“专注”和“节制”的特质,才会有帮助。
否则几个分身上演冗长的内心戏,对于解决问题和活出自己仍旧无济于事。
多问分身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情绪日记”,让自己先面对情绪,并清晰的认识他们,而不是囫囵吞枣的一股脑拿下,然后才能一一安放情绪。
2、认识自己的情绪--> 认识当下的自己 --> 认识长久的自己。
安顿自己的情绪 --> 安顿好当下的自己 --> 安顿好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的情商课》读后感】3、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
要认识到,表达情绪,不是因为你位高或权重,不是因为权力关系,而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但为什么我们被规训成了这样?而又如何与爱人、朋友、家人或同级表达情绪呢?可看看《EQ》高曼的书。
4、生气、快乐,都是一种情绪,每次他们到来时,都习惯性的“摸一摸”,“玩味”一下这个情绪,这会更接近隽永。这样的冷静,不是冷漠,而是宁静。这样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5、人生像一场戏剧,负面情绪就像戏中不太讨喜的角色,在需要的时候登场,不需要的时候下场,等待下一次上场。如果消失,人生戏剧就只是一张单薄的海报,过于单调。
6、“怎么想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但只要一想到会死,忽然一切都有了意义。”
7、当我们宣判某些情绪是负面情绪,希望它们滚出我们的生活,容许分身在身边提醒:“意义,别错过了它们的意义。”
8、悲伤会被迫成长,失去会带来启发。
9、一个人,越能够面对“失去”,就能活的越好。因为活着,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有办法面对失去的人,会成长。没办法面对失去的人,可能就渐渐枯萎了。
10、看电影,就是学会体验不同境遇、情绪。可以感受到失去的悲痛,但不必真的失去,是一场安全的冒险。它像是演习,像是模拟考。
11、悲伤的一个特质,压迫我么去思考,去行动,去改变。遭逢变故,我们四顾茫然,于是悲伤占据我们的心思,引导我们敲打每面墙壁,找出路。
12、问“为什么”,会一步步迈向绝望,问“怎么办”,比较有可能一步步迈向希望。
13、“失去”能带来震撼与启发,而“得到”不能。
14、生活必须一边失去,一边得到。一边成长,一边迈向死亡。
15、from Henry James:“生命中,总是会有即使舒伯特也无言以对的时候。”
16、处理伤心事,不要学爱情戏,而应学战争片或动作片(ie. 朝11点钟方向,开枪!)
首先应该厘清感受(被抛弃、背叛?无奈?倦怠?)
然后采取行动(旅行?大醉?听歌?写一封永远都寄不出去的信?)。
17、虽然有些情绪不讨喜,但我们很依赖他们。
18、我们来活一遭,是来感受生命,不是被派来参加奥运或月入40万的,如果这些能令我们强烈的感受生命,那就朝着它们努力。否则,就不要。只朝着那些能令我们强烈感受生命的事情去努力。
19、感受到自卑时,不要只检讨自身条件,而不检讨那个所谓的评鉴你的标准。
20、当我们面临各种挑战,早于巨大诱惑或损失时,都会有某个陌生的面向出现,这就是Kitsch.
21、当别人对我们释放情绪,而用“你这种人怎么能懂”这种完全否定的说法时,我们要训练自己,把这样的否定切成小块。
22、幸福,取决于你如何投入你的注意力。(from行为经济学 Paul Dolan)
23、我们并不恐惧“未知”。只是对“未知”感到不安而已。而这份不安当中,有强烈的向往:探索未知的自己,而非固守幻想中所谓原本的自己。“生活”是“生长”与“活动”,不是把自己裹成木乃伊,24小时挺尸啊。
24、愚公移山,你搬家不就行了?为什么硬要把人生耗在对你毫无感觉的一座大山上?在想要改变生活,改变世界之前,不如先改变自己。小步小步的改,只要越改越有感觉,那就表示方向对了。一旦有感觉,找对路,风景就会不同。


让山是山,让我们是自己。不是别人塑造的我们,而是我们塑造的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