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请想想我为什么不听话

过年回家第二天,姑姑带着家里的两个女儿一起一起来拜访。两个女儿一个叫小玟,一个叫小涵。她们俩先到,我打开门接她们进来。很久没见她们了,两个小姑娘也还是很可爱。一开始她们看见我也很开心,嬉闹一番。
后面,姑姑和姑丈也到了,这可给小玟带来了灾难。他们到了之后,没几句话就提到小玟的考试成绩,姑姑反复提及:“期末考试英语才考了35.5分,说出去都丢脸”“之前给她报了辅导班,结果她一直不肯去”还一直叫我帮她辅导一下。姑丈也在旁边附和“她还说英语35也可以考本科,你问问哥哥能不能考本科”“叫她背单词又不背,考试的时候连题目都看不懂”。我在一旁只想赶紧脱离现场。
后来,逮着一个姑姑姑丈不在的时候,我问小玟具体的情况。她告诉我她不喜欢英语,因为英语提不上去,所以不想学。我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一个系统问题,由于一开始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分数低,进而导致在英语上没法获得成就感,获得的都是别人的否定,因此讨厌英语,也就不愿意学英语,进一步导致英语更差,从此恶性循环下去
想要打破这个系统,最好的方法是让她能从学英语中获得乐趣:要么采用她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要么就从简单的入手,让她能得高分,获得成就感。有了这种“我也可以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学英语能让我获得爸妈的认可”的观念,自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学,自然可以学好。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辅机构老师,在辅导了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后得出的经验。
但他们不是这么做的,他们的想法是:不愿意学,就是懒。懒怎么办?责骂,呵斥,逼她去学。也许短期看来,目标是达到了:她确实是去辅导班了,而且英语成绩也有了一点提升。但长期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小玟没有爱上英语,不会主动在英语上投入时间,最后仍然不可能学好英语。之前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小玟上学期上了辅导班,英语有五六十分,但这学期不想上了,就掉到三四十分。
而且这种“孩子不听,就骂到她听”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我身上。昨天下午我去打球,在烈日下打了两个小时,一身疲惫地回到家。如果是以往,我起码要两个小时才能缓过劲来。但我爸我妈不知道。我很累,我妈还是会叫我快点去洗澡,殊不知我基本动不了。即使洗完澡,但我还是很累,不想吃饭,完全没有食欲,我妈还是会叫我按时上桌吃饭“再不吃饭就冷了”。我被迫上桌,吃了两口了事。
从上述这两件事来看,家长奉行的是这样的逻辑:孩子不听话,不用管是什么原因,只要用呵斥、责骂的方式让他听话就好了,孩子喜不喜欢并不重要。
我想起李笑来老师在专栏中说过:不要盯着锁找钥匙。也就是不要盯着问题找解决方案。就像,孩子英语不好,直接就想到送补习班。孩子不去,就逼她去,骂到她去为止。但英语不好背后的原因是不喜欢英语,怎么让孩子爱上英语才是关键。孩子不愿意吃饭,直接反复催过来吃饭就好了。但背后的原因——没食欲,却并没有解决。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些原因,也许根本就没有想过,只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满意了,只是这样的做法,必然会招来孩子的厌恶。短期目标的达成,是以伤害关系和损害长期目标为代价的。
回到目的上。家长为什么想让小玟学英语?可能是因为英语对她很重要,可能是不想在别人面前丢面子。我妈为什么想让我按时吃饭?是为了我的健康。这些目的当然都是好的。但直接粗暴的“呵斥”型督促法,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事与愿违。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实行这样语言暴力。不听话就说到听,甚至打到听。不听背后的原因被忽略,孩子真正的诉求被无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每一次都被迫选择了服从,他们还会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诉求,反抗强权的压迫吗?很难说。
如果我以后当了父亲,我会尽力去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某一件事情,我觉得是好的,但他不愿意做,我会去探索他不愿意做的原因。如果可以,我会告诉他,某些你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这件事得到。等他改变想法,自己愿意做之后,我就不用催,不用逼他去做了。我知道要做好这一点很难,但我会努力去尝试。
【爸妈,请想想我为什么不听话】愿天下没有不称职的父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