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道家思想34

文子道家思想34
文章图片


段落十四

原文:文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乐施,无穷之智寝说而不言,天下莫知贵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皆其粗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注释:文子认为:能够周济穷人、救人危难、解决紧急的问题就会获得好的名声,为大家谋取利益、销除祸害就会有大的功劳,如果世上没有灾害,那么即使是圣人也没有布施恩德的时机,如果上下和睦,那么即使是贤人也缺少立功成事的机会。所以至德之人治理国家时,跟随大道而行,谨守自身的道德,推其精诚之心,乐善好施,至人即使有再高明的智慧也掩藏起来不去夸夸其谈什么聪明才智,所以天下没有人知道至人为什么“不言”而能神化天下的道理,因此老子说“大道虽然可以言传,但是你听到的道不一定是真正的道(言者不能尽言,听者不能尽听,意者不能尽神),能够流传下来的故事(名实),不一定是事情本来的真实面貌(名实不符,流言必有曲语,曲语必有智故)。”在竹帛上书写流传下来的,刻镂于金石上面流传至今的,可以被人们直接拿来认知和利用的东西,通常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而真正的道理往往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三皇、五帝、三王,他们虽然流传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是都可以秉持相同的道理,他们虽然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但是都取得了相似的良好效果,所以后世做学问的人,不知道他们所秉持的是相同的大道,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体一而形不同,他们成功的不同结果只是大道随时势而变化的不同作用罢了,但是这些做学问的人片面的截取他们成功的结果,整天坐在那里夸夸其谈自以为有所知,而其实只是道听途说罢了,这样即使学问再多知识渊博,也不免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有言:循道,执一。
至人循自然而用自然,民淳朴而神化;真人循道而用道德,推诚抱道,不言而教,不令而化也;圣人循天地之道而用仁义,仁义乃德之余也,利天下万民而爱之,去天下奸邪以止之,久而知返也;三者化繁而执简,反本而归一,都可以含德抱道,推诚乐施,可与天地同功也。
而后世之学者,不思其精微之处,不辨其形象之端,偶窥其一隅,揭其一角,即以为弥天之大法,何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哉?如果君子以精诚之心,对于形、名、实、理,不可不核查其对应关系与内容,对于本、末、体、用,不可不明晰其根本与终始也,一旦得其真意,累积其领悟与感触,然后能够执一而贯通畅达也,则用于治身可远祸福,免危难,用于治国则可规矩方圆,纵横天下也。
【文子道家思想34】是以君子修身,以为厚德积福也,必以累积之功也。欲其厚者,必非一时之力,欲其积者,必非一时之意。故持之久者,致恒之道,恒则有常,常则有信,信则性得其宜而德厚福积矣。是故,自修者,累积而能进化之道也,人之精神世界亦不进则退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