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智慧碰撞 助力成长 ——记武义县“十、百、千”种子班主任第二次集体研修

这个冬日,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总感觉过得特别漫长也特别匆匆。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每天临睡前我总是会捧起手机点开一个个微信群“乡村班主任研究论坛”、“2020年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等,爬楼阅读里面各位班主任的活动策划、工作感悟、阅读体会……真得很惊叹这个群体的行动力与创作力。而目前自己正带着六年级毕业班,孩子们学业非常忙碌,从而导致很多寒假前期的活动策划都滞后了。当我正在犹豫这个寒假怎么过,是否要继续以往的研究时,所幸这两日的“十、百、千”种子班主任集体研修活动的及时召开,打开了我的视角。
一、再认识“乡村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这个词并不陌生,自从加入教师队伍,就已经日日面对了。而且在前期阅读李家成教授主编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时,也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1月3日,研讨第一天,在李教授的组织下,我们又对“家校合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追问和探讨。当李教授提出“乡村家校合作”与“城市家校合作”有什么区别时,与会的老师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巩老师提到的“乡村家长复杂性”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一直觉得乡村的家校合作比城市的家校合作更难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乡村家长“缺位”。乡村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打工,无法自己照顾孩子,认为将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自己负责将他们养活就行,不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更多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不好老师都没有办法,自己学历那么低肯定教不了。其实有这样的想法的家长也可能是对现实的无奈,或是潜意识的逃避而已。假如家长们长期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惰性”就出来了,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在自我麻痹中期待着某一天“罐子”能自行完好,或者摆脱掉自己把全部期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中。其二,乡村家长“缺能”。乡村家长普遍存在学识见度、知识水平较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该如何跟学校合作,更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与孩子实现平等的对话。其三,家庭和谐度不佳。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中单亲、离婚、再婚家庭数量超出了想象,这导致家庭关系不够和谐。这类家庭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生活学习缺乏目标与动力,而相对应的家长只是一味忙着处理自己的关系,更是顾不上孩子。其四,乡村教师缺乏“合作”促成的能力。正如李教授在《看见乡村家校合作的可能性 》所说的,“当前不乏简单化理解家校合作工作的学者与实践者,如过度批评和指责家长,仅将教师定位为付出者、指导者的角色,不管不问学生的需要等。”确实,如果我们这些工作者在做家校工作时,怀着的是“对多样性理解”的心,或许很多矛盾就不会存在,很多不可能也将会变成可能。
家校合作最好的状态无非就是家长们的精神支持与行动支持合体共同帮助孩子的成长,实现真正的共育。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在乡村家校合作中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平衡点呢?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引导乡村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只有真正参与了,才会有深刻地感触,而观念、行为才能发生切实地转变。
二、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伙伴
在这一天半的学习过程中,我更多的是聆听了同伴们在2019年的学习、工作成果以及对“2020,你好,寒假!”的活动策划。正如蓝老师所说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位沉睡的巨人,一旦唤醒,能量无穷。”我看到了一个个“巨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们的所做、所思、所写都将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2019年,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事业人生都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年中,收获了很多,尤其是突破了以前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为0的现象。要感谢的人太多,李家成教授、雷国强所长、蓝美琴老师、学校的领导和身边的伙伴们都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帮助,谢谢您们。成长的路上,得遇贵人,实乃我幸。
李教授提出:“做、听、说、读、写”是我们专业学习与发展很有效的途径。这一年我也正是遵循着这五字真言实践着。
1.做:带领孩子们开展农场实践活动。自2017年以来,为了让大家体验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班在校园周边开辟了“开心农场”种植基地。三年来,开心农场一直是我们的乐土。在种植辅导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使用锄头、镰刀、铁耙等农具到农场进行松土、挖坑、施肥、播种、拔草、浇水、采摘等种植实践活动。我们总结出了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一系列活动方法,指导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认识、了解了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收时令,体验了农民的艰辛,从而养成了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当然,我们的劳动特色项目实践除了农场基地活动外,还有很多的线下活动,例如家长课堂、我会洗、我会折、我会缝、我会烧。在今年上半年的五年级优班建考核时,同学们把我会烧活动中的成果带到会场,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让他们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争得家长支持,陆陆续续开展了4次班级分享会,3次义卖、4次餐馆直销活动,同学们把这些钱用于了暑期开展的“敬老院慰问”爱心小分队活动。
2.说:在交流对话中打开思维。记得在今年三月份要写一篇以《新时代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使命》为题的论文。刚接到任务,深感这个命题实在是太大,真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就主动请教群里的专家与老师们。台湾林教授给我发来了他自己写的相关论文,指导我要怎样拟纲要,内容撰写怎样以小见大,在最后成文时,还细致地给我讲解了如何修改。另外,在近期的两次市、县少先队活动优质课比赛中,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说”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集体的力量很大。当赛课主题下发时,学校的领导,工作室里的伙伴们都给予了强大的支持。从课型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现象的展示,大家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正是有后面的团队支持,我才能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
3.读:刻意阅读重建教育模式。这一年来,我依据李教授和雷所提供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了《家校合作知道手册》、《中国班主任研究》(1、2辑)、《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等书籍。对比自己以前的读书笔记,只是抄写一些个人认为写得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现在的读书笔记,却多了一份感悟,在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这本书时,我不再是只关注书中呈现的策略,我是否可以操作,可以借鉴,而更多的是在思考这些观点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个人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书中有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者没有做到的,哪些又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是可以尝试的……这一年的阅读,让我有机会学习到更科学更富有教育意义的理念,重建了固有的教育思维与模式,学会了站在学生立场,基于学生发展的立场长程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写:专业写作锻炼反思。当我把自己撰写的一篇关于家校合作的文章发给李教授,并征求他的意见时,李教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详细修改建议。这篇文章主要描述我与家长的教育故事。李教授首先从题目上指出调整为更具有核心观点的特征表达。内容上提出要集中谈家长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发挥,例如建立基地、参与过程、反馈鼓励学生等。语言上,李教授鼓励我要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提炼思想理念,要有自己的表达力。经过李教授的细致耐心的指导与引领,我竟然写出了一篇近六千字的教育文章,这是我从未借鉴网络资料,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篇文章,而且也是第一篇发表的文章。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不断地向各位专家,老师们请教,每一次都让我的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智慧碰撞|智慧碰撞 助力成长 ——记武义县“十、百、千”种子班主任第二次集体研修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对工作的再思考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Susan教授在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带班理念。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这两年多的班级项目实践活动过程,也正是验证了这一点。由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暑假“自己种菜,乐趣多”活动,正是因为每位同学都乐于参与,每位同学在活动中都有所提高,他们的项目成果申报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一审报就成功了。我想应该是评委们在看孩子们写得材料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看到了他们的长足成长,才予以评优吧。
当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立场思考,并不是一味的放手让学生自由发展。相反,这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引领,而这一方面也正是我所欠缺的。论坛中,李老师和蓝老师在日常班级建设中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参与,又在各个节点上给予适时的建议,这样的能力、敏锐度值得我好好地去研究。
另外,这一年来,我更多的是关注班级活动开展,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各有所得,却忽略了班级日常生活。叶老师在交流中提及的岗位建设、小队建设、班级规范、班级阅读、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点领域,而她介绍的工作方法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六年级的孩子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从生理上、心理上讲,他们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上迅速发育,性生理也逐步成熟,但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期”,两者之间的互相冲突,导致出现了“生理发展超前,心理成熟滞后”的显现,为此班里出现了部分存在一些心理隐患的孩子。那在接下去的半年里,我将会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的重点上,多阅读相关书籍,学习一些调解技巧,多组织孩子们开展些相应的活动,争取让每位孩子都顺顺利利地进入青春期,走过青春期。
【智慧碰撞|智慧碰撞 助力成长 ——记武义县“十、百、千”种子班主任第二次集体研修】最后,借用李教授在论坛中说的四句话勉励自己,“有眼光,能判断”“善学习,会思考”“能创造,可持续”“会科研,聚成果”。走在乡村教育路上的我,将会继续努力前行。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