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反思日记3个月,我的生活出现了一束光

反思日记带来了一束光

2018年10月左右,我有幸阅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
这段阅读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原本平淡无奇的琐碎日常,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开始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很大篇幅阐述了一种看似简单的底层逻辑-反思能力,并通过举例,论证了写反思日记对每个人的重要作用。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提到的反思能力的魅力牢牢吸引,循循善诱的分析推理,以身说法的举例论证,让我忍不住在书上又写又划,只觉得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内心碰撞出了相见恨晚的火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依依不舍地完成全书阅读后,我的心中冒出一个声音:要不要尝试一下书中的观点?
带着一丝好奇,也带着几分忐忑,下单采购了一批漂亮的笔记本。
快递如约而至。摩挲着精致的笔记本封面,我的内心有股抑制不住的激动。于是,自己的记录反思日记活动,就在这种小小的神圣仪式下,正式开启了。
从10月底开始记录反思日记以来,一转眼3个多月过去了。这段看似简单的经历,却让自己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一是每天复盘提升了自己分析思考能力,二是每天记录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反思日记让我养成了复盘和思考习惯
说实话,在决定要不要开始记录反思日记的时候,自己并不是没有经历过挣扎的。毕竟,对于记日记这件事,每个人都不陌生。在小学阶段,都曾经会有过写日记的经历。
但是,这个习惯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原因有多种。排除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流水账式的日记内容和形式,很容易变成个人情绪宣泄的场所,而缺乏思考的内容,无法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日记自然会显得动力不足。
这次重新记录,我完全按照书中的做法,除了个别情况下加入个人对于事件的情绪描述外,大部分时候,日记内容侧重于自己对于事件的分析和思考。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反思日记为这些情绪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去深入观察和思考。
【写反思日记3个月,我的生活出现了一束光】以前的自己,在每天临睡之前回想白天的经历时,经常会出现面对一团乱麻而烦躁不安的情形,这种情绪也间接导致了自己面对问题采取不愿思考的逃避态度,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只会让第二天的自己更加狼狈和不安。
反思日记能够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认真梳理当天的经历与感受,在复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
带着思考的复盘,通过坚持“事情与情绪分开”的原则去刻意避开过度情绪化的干扰,会重点关注自己情绪反应及背后的需求,以及自己在事件中的收获和成长。
理性看待个人的局限和不足,不但没有带来任何挫败感,竟出乎意料地带来了真实的感受。真实是一种力量,手握力量的感觉让人倍感充实。
反思日记让我养成了观察和记录习惯
刚开始记录时,因认知能力和观察思考不够,自己不善于发现需要记录的切入点,经常会出现“无事可记”的情形,或者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完成自己会偷懒找借口导致推迟记录。
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二天也会有其他事情,于是不仅完成当天的任务都会有难度,更不要说挤出时间去整理之前的旧账了。
几天下来,即使有机会坐下来去补记,面对空白的纸张时,大脑也会出现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寻找过去的经历与感悟。
于是,自己的记录一边尝试一边改进:坚持每天按时完成记录,对于确实因客观条件无法完成记录的,也要记下要点和关键词,这样方便在将来补记的时候有据可查,不至于无从下手。
坚持记录的习惯,短时间或许看不出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它的复利效应就能够看到了。
由于有了每天的记录任务,自己在作为事件亲历者的同时,也自觉锻炼出了一种作为“旁观者”的角色,不仅观察事件本身,也观察作为当事者的行为,更喜欢思考每个人行为背后的思维认知。
从作为碎片化或者零散的思考与感悟,经过诉诸文字的表达过程,自己的思路不断清晰,思考从感性趋于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结构。
因为每天都在练习,在表述事情或者观点的时候,熟练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也在不断精进。在思考和表达得到逐步提升的基础上,自己越来越享受这种观察-思考-记录的生活方式。
自己在坚持记录的过程中,透过平淡无奇的生活,我看到了一束耀眼的光,那是来自未来的希望之光,它是那么光彩夺目,一定会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