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善意,从心出发,付出行动,让彼此快乐
善意会让你的生活更充实、更幸福;善良不是一种软弱的美德,而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这样一句鸡汤味颇浓的、老生常谈的话,是哲学家与资深的心理治疗师皮耶罗·费鲁奇的观点。
善意是什么?如何才能表达善意?对他人表达善意,真的好吗?
对于这样的疑问,古今中外的哲人都谈论过,我们心中也有着基本的认识。可是,社会现实所展现出人性的不堪与丑陋又让我们对于善意产生不信任感,对表达善意的意义产生怀疑。
面对人们这样一种态度,皮耶罗·费鲁奇要为善意正名,要让人们重新认识善意,并恢复对善意的信心。这正是皮耶罗·费鲁奇创作的《心灵革命》的意义。
书名是“心灵革命”,似乎是要掀起一场革命性的运动,实际上,它表达的更多是观念上的 改变与革新。而这种改变与革新,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归传统,甚至都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文艺复兴”。
皮耶罗·费鲁奇并没有提出新颖的、打破世俗的概念,相反他提出来的关键词与法则都是相当普通的,都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这都是古老的观念,作者将从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进行全新的阐释与解读,还会结合神话、童话、传说,甚至宗教故事和东方(中国)古老故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会显得说教枯燥,增添了趣味性。
善意是一种选择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争论的论题。
“我们既能犯下最骇人听闻的罪行,也能做出最令人崇敬的行为,但善、恶这两种可能性哪个都不足以成为人性的显性特征。”
在皮耶罗·费鲁奇看来,人性是相当复杂的,很难简单地用善或恶来进行定性。人性更多是一个选择的结果,而做出选择的目的都是为了个人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自私、行恶也许能让你一时获得最大的利益,而这样的利益并不能长久。个体要想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就需要与人合作,融入集体。在一个人与人彼此联系的社会中,是不允许自私和行恶的。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选择善良才是最佳选择。正所谓“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些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正因为善意是一种选择,所以就时常会陷入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中。本来是每个人都表达善意就好了,但要是有人没表达善意呢,这样就会有损一部分的利益。
这也就是“扶不扶”的问题了。本来你摔倒了,我扶你起来,你表达感谢就好了。没想到你却反过来冤枉我。原本的共赢状态,因一方行恶,被打破了。
那我们还要不要表达善意呢?那是肯定要的,因为“善意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我们只有继续表达善意,才能让更多人相信善意,才能形成打破囚徒困境的风尚。当然,我们的善意,坚决反对行恶的人。
我们选择善意,会让我们感觉更好和更长寿,更轻松自在地生活。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善意,会不会扭曲善意的本质呢?选择善意的结果是有利于自己,这是没问题的。这就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样,是与善意一起产生的。如果选择善意,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那可不行。
做了好事,有好的回报,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为了好的回报,强行去做好事,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虚假的善意是刻意为之的,而真诚的善意则是自然流露的。
《心灵革命》整本书就从19个法则来讲善意和善意的表达。在我看来,这19个法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内“与我联结”,一类是向外“与人联结”,前者有诚实、宽恕、归属感、正念,谦卑、耐心、灵活性、记忆、忠诚、快乐,后者有无害、温暖、联结、信任、同理心、慷慨、尊重、感恩、助人为乐。
与我联结
“与我联结”讲究的是人与自我的沟通,也就是修心,与自我相处好了,才能去与他人联结。这十个关键词都是让人“与我联结”的。
诚实是善意的必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所表达出的善意,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诚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自己诚实,呈现出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诚实,意味着一点点地确认自我,接纳自我。当你对自己诚实了,才能在别人面前展现诚实的自己,才能对别人诚实。最终达到一个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的情景,这样彼此相处不用戴着面具,”伪装很多不真实的情感,伪装成各种各样的角色“,一切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与诚实相类似的词是忠诚,它也强调的是忠于自己。”如果没有力量去承担风险并忠于自我,我们就会生活在表面,而且生活会变得空虚而混乱。与“诚实”相比,“忠诚”重点在于“忠”,要始终如一坚定保持,即使面对风险,也绝不动摇。这要求我们心中的标准永远不变。如今,许多人感到空虚,就是内心没有标准,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没有值得坚持与追求的东西。当然,也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忠诚,最常见的就是朋友间友谊。
有一种表达善意的情况是最难以做到的,那就是对伤害过我们的人表达善意。之所以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内心受到伤害,产生了恨意。殊不知,原谅甚至宽恕他人,真正受益的我们自己。“宽恕仅仅意味着我不想因为以往的错误而继续愤怒下去,进而毁掉我的人生。”宽恕他人,就是让我们放下过去,放下愤怒,放下心中的戒备。也许让你彻底放下对某个人的恨意很难,那你可以试图将这份恨意放在一个角落,不去理睬它。你的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而不该总是背负着恨意。
做到宽恕,是让我们回归当下,正视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方式。书中还提到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正念。这是一个佛教概念。作者也曾观察过信仰佛教的朋友带领人们练习行走冥想的情形。冥想、瑜伽都能让人进入正念的状态。“专注意味着我们能够抗拒不断入侵、想要诱惑我们心灵的各种喧嚣”,也就是能让我们做到忠诚。快节奏的环境中,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就会常常忽视了身边环境、身边人,当然也就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只有火灾当下,我们才能关心他人、去爱、去享受彼此。”
活在当下,就要调整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停下来。“我们停下来是在等我们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去面对时间的流逝。一天天地过去,我们无法把控时间,也无法让时间停止。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看待时间地态度,当然,要重视时间,也不能被时间所控制,一味地盯着时间,就会失去了生活的体验。有时候,生活的体验就在于浪费时间,或者说在于等待结果。不急于一时的满足,而重视彼时的结果,才有意思。
我是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答案。而我们一般确认自我身份是从个体归属的角度来看的。“我们属于某个家庭、群体、社会、专业领域,这种归属关系定义了我们,给了我们存在的理由。”因此,归属感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拥有归属感时,就会感到背后是有集体的力量,自己的存在至少是对集体有意义的。这个归属感就表现在与我们是否接纳他人,或者他人是否接纳我们。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能力与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要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有你的优点,我有我的优点,不必去追求优于他人,做好自己即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优越感,这是不可取的,而且这样的优越感也并不会长久。要学会谦卑,“谦卑意味着去学习并获得新生”。降低自己的姿态,以空杯心态来面对世界,世界会让看到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物,会让人不断地进步。
“如果试图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能就会抓狂,而且发现事与愿违。”我们能控制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或意外,我们只能调整自己,尽快适应生活。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生活不会一尘不变,周围人也会发生变化,不能以一种刻板印象来看待周遭人与事,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新事物、新变化的接受度,接纳一切好的与不好的变化,即使那是一种挫折或失败。
“记得意味着生,忘记意味着死。”人的死可以分两个层面,第一是生理层面,就是失去了生命体征,第二是社会层面,就是没有人再想起他了。有人记得你,你就存在。所以,被人想起,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他的存在是有意义,而不会是没有存在感。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忽视和忘记某人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要把所有人都记住,那很难,也没多大意义,但是对身边人多一些关注,不要当他们不存在或只是工具,如对外卖小哥说声谢谢。
“快乐,或者至少一种乐观的心态,是善意的核心。”你要去对别人好,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你的内心得先是快乐。快乐,应是我们的自然状态。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去感染到他人。善意,就在快乐中表达出去了。追求快乐,不等于是享乐主义,不要让快乐成为一种负担。要知道,让自己快乐本来就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如果不是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你的快乐并不会影响到他人的快乐。
与人联结
“与人联结”讲究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处世,重点在于行动上。有九个关键词是谈论“与人联结”的方式的。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你做不到对人有益,那你至少要做到对人无害。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交集,相安无事,不做有害他人的事,对彼此都是有益的,彼此都能正常地生活。无害被作者视为最高法则。“因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养这种品质并不容易。”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无害,那就要时刻控制自己,不去做任何一样伤害到他人的事,甚至也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关系,要注意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向人表达善意,就是向人传递一种温暖。这个温暖,可以是生理上的温暖,如握手,拥抱,通过身体的接触,去鼓励、安慰他人;也可以事心理上的温暖,主要是通过语言,去与人交谈,表达对他人的理解与欣赏、关心,让人不再孤独与落寞。通过给人温暖,我们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亲密度,感受到人情味。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让温暖变成滚烫,不能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让人不适。
温暖他人,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的一种方式。所谓联结,就是与他人产生联系。通过与人联结,进而与世界联结。”不论内向外向,开放的交往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丰盈,远景也更可观。“生活中有很多进行交往的方式,如参加聚会时通过衣服、专业角色、手机等方式可以去交往。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死亡时刻,当你面临死亡时,你就会敞开自己,利用最后的时刻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情感。
”善意就是信任,就是乐于冒险,让我们彼此靠近。”书中提到的“信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某个人的信任有所不同,它是更高层面的。就像一句鸡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对世界,放下内心对美好必然发生的执着,而“接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所有悲欢离合”。世界是充满未知的,危险与安全不由得我们说了算。我们能做的是既来之则安之。
同理心,是我们感觉的扩展。有句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话有点悲观,也说明感同身受的困难。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如果我们有同理心,试着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出发,理解他人感受、观点并认同他人,那就是我们个人感觉的扩展。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给他建议和解释,而是“真诚而完全的体谅”。还有在他人成功时,我们也要为之感到高兴。痛苦有人理解,感性有人分享,这才是同理心。
“慷慨是内心不由自主的冲动,没有什么比自发地付出更高贵和美好的了”,表达善意时,表现得慷慨,说明你是在积极、主动并且热情地在对别人好。发自内心的付出当然应该赞扬,但在表达善意的时候,边界问题往往会别人忽略。这个边界呢,一方面指的是你所做的事,不能一味付出,不视对象具体情况而定,对方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指的是你所做的事,不能从你单方面角度出发,满足自己慷慨付出的快感,而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或接受。
向他人表示尊重,可以从观察和倾听两方面去做。观察,就是通过细心而敏锐的关注,去发现和欣赏身边人的特质,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认可,让他知道他的存在并不会被忽视,我们之间的联结是真诚而实在的。除了看,还要听。“倾听是伟大的艺术,可以让倾诉者重新焕发活力。”有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说,就专注地听别人诉说,就能给他人力量与鼓励。对方在倾诉中,就慢慢释放焦虑与压力了。
感恩的心态,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对所拥有的一切,表示感恩。“即使是寻常不起眼的事物,我们也要能看到它的内在价值。我们的生存,一直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资源与能量。当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或他人帮助得到了一定的资源与能量,我们就该满足。这种满足不是说止步不前,而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不让自己欲望影响自己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也就一点点快乐。
助人为乐,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往往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可以通过无限多的方法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好处、轻松、快乐、希望、福祉、喜悦以及智力或精神上的成长”,这多方面的好处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总的来说就帮助了他人。不要以为帮助他人,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浪费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的能力,展示个人良好形象。
【真诚的善意,从心出发,付出行动,让彼此快乐】书中给出了19个善意法则,总的来说,也就是从心出发,付出行动,真诚地表达善意。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一个人的旅行,三亚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慢慢的美丽
- 尽力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