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选择与多样性

这两天,《爱情公寓》的大电影上映了,不过口碑好像不是“很好”,豆瓣评分2.6分,甚至有人说这是史上最垃圾的电影,电影我没有看,好像具体原因是这部电影挂羊头卖狗肉,讲的是盗墓笔记的故事,就因为是爱情公寓原班人马,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所以,很多人在看过电影之后就大呼自己被骗了,并称之为《爱情公墓》,在所有的讨论中,有一种论调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就是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是因为观众的鉴赏力不高,像韭菜一样,所以才导致烂片横行」。


人们的选择与多样性
文章图片
很经典的一张截图 首先,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并不完全赞同。我并不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说自己鉴赏力高,而某些人鉴赏力低。我觉得鉴赏力只和个人好恶相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并不认为一个喜欢看话剧的人就比一个喜欢听凤凰传奇歌曲的人某些方面来的更高级,或许我上面的言论会让你感到困惑,其实我的核心想法是,对一个充分流动的市场来说,应该增加供给,增加各种各样的供给,至于留下什么,那是所有用户共同决定的,而不要依靠某一方面强制的力量。
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市场符合这个情况,在中国看电影的很多,既有北京五环内的金融白领,也有五线小县城的辍学青年,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或者从世俗意义上来说,大家会认为小县城辍学青年的鉴赏力是比北京金融白领要低的,但是一部电影是面向全国观众的,那么这种需求错位就会造成问题,掌握话语权的群体就会首先发难。
比如《爵迹》这部电影,它在很多平台上口碑并不是很好,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呢?我没看过,我不好评价,但是它的票房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去电影院支持了。其实郭敬明在很多中学生,高中生群体是有很高号召力的,这些群体他并不考虑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完整,他只要看到那个明星就觉得值回票价了,但是这些群体在知乎,豆瓣这种平台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那些通过看这部电影儿得到的快乐是无法向大众展示的。
【人们的选择与多样性】中国很大,人很多,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需要有多样性,哪怕一种东西真的被主流群体所厌恶,那我觉得也不应该靠强制的力量让他消失,比如快手的喊麦,因为你不知道那一天你喜欢的东西也会变得不被大众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