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近两天突发奇想,喜欢在课堂上范读课文。琐碎的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但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真的很享受一篇篇绝妙的文章。
低年级孩子读课文,无论何时都爱齐读。而不同孩子读书的速度,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这样一来,必会拖着长腔如同唱歌一般,于是被命名为“唱读”,偏还不如唱歌好听。其好处是整齐划一声音响亮,即使不会读或者不看书,也能滥竽充数混杂其中。见得多了,我们通过听声,就可判断出课文是否熟悉:陌生的课文,越读声音越小,遇到生僻字,甚至出现全班卡壳停滞;遇到熟悉的课文,声音会流畅一些;会背的诗文,声音则会越来越响亮,到结尾处还来个语调上扬响彻屋梁!当然,声音大小或节奏,和一天内不同时段也有关系,有时和外面的天气也似有关联。
可我,最不喜唱读。会的在起哄,不会的仍在得过且过,而且导致部分孩子混水摸鱼、懒惰成性,哼哼唧唧根本没用心,连字典也懒得去翻,生字永远是生字,反正不会了可以跟着别人溜……以学校目前的班级规模和忙碌程度,老师真的没时间没精力逐个检查,如果家长再只管签字不问过程,那么孩子就真的荒废了。所以,我个人觉得,齐读(唱读)实际上是一种“无效阅读”,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每到读书环节,我必定强调“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但我的声音太微弱,马上就被或死气沉沉、或如雷贯耳的“唱读齐读”所淹没。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齐读呢?分析起来,其一可能是缺乏自信。许多孩子怕出错,怕被同学笑话,怕被老师批评,于是不敢一个人出声地读。其二,真的不会。课文中有太多生字不会读,又懒得查字典,就跟别人一起蒙着读。其三,真正的懒惰者:懒得看书(真有部分同学课本翻不到地方),懒得动脑,甚至懒得发声只对个口型,滥竽充数,自甘落伍。其四,我已会读。趁机做做小动作,或者一心二用开个小差,反正那么多人老师看不见我……
截止目前,二年级教材已讲完了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完全能应对孩子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生字词。只是懒惰使然。大多数孩子习惯了等待,等待老师写在黑板上,等待爸妈直接说出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自己动手解决。针对一群懒学生,不逼不行。早读课上,专门盯着“出工不出力”的几个宝贝,提问他们朗读:哪个生字卡壳,罚带拼音抄五遍、十遍;整段不熟练,那就罚抄一段。几次下来,读书时偷懒的人渐少,渐渐开始查字典解决生字。
今天早上,学习一篇新课文,几个程度不错速度也挺快的孩子,居然私下交流甚欢,唯独不读书。我忍到大家读完,开始小事惩罚他们几个:这几位同学,觉得光读一读没效果,原来是想抄写一遍加强记忆呀!于是罚抄课文一遍(此法只敢针对手快的宝贝,且家长全力支持)。这几个宝贝自知理亏不敢懈怠,下午就把抄好的课文交给了我。
治了最懒的,罚了较快的,读书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大部分孩子会读之后就不愿读了。孩子们以为的“会读”,仅仅是能读下来,至于课文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如何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呢?唯有提高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们认真读课文,老师必须自己带头。恰好最近学习的课文《瀑布》《歌唱二小放牛郎》都特别适合朗读,我就先给孩子们范读几遍,做好感情铺垫,再鼓励孩子们一次次努力超越。孩子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也渐渐陶醉其中,开始学着我的样子读课文,读着读着,还有了自己的感情。
今天学的课文《歌声》,相对有点抽象难以把握,在引导看图、感情范读的基础上,孩子们竟也读得声情并茂有模有样。其实许多课文不用讲,只要朗读到位就可迎刃而解。阅读课上,一篇诗歌《能开出花朵吗》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我率先品读,然后引领孩子们体会诵读;另外一篇散文《落叶》,更适合朗读。我再次倾情朗读,孩子们认真聆听,以往热闹的教室安静极了!窗外一位路过的老师说了一句“读得真好”,使我信心倍增,继续读完了全文。孩子们通过朗读,思绪飞扬到落叶纷飞的深秋,陶醉其中,把一篇散文读出了诗的意境。
听着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想起程翔老师的那句话“好的诗歌是用来诵的,好的文章是用来读的”。是啊,唯有朗读,激情朗读,才能彰显语文的灵魂和魅力!
【朗读】
朗读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