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孤独吗()
文章图片
枯荷反而别有一番风致 看了一期脱口秀大会,主题是关于孤独。于我而言,孤独便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以及他人的标签化了解。
对票圈最深恶痛绝的地方在于其一叶障目,可笑到那就是你全部的自我和生活。每个人都有其显性和隐形性格,是一个丰富且全面的个体。前者用来积极融入某个场合或是群体;后者则留给独处和思考,去理解文本、自我和生活。
孤独是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个被誉为“最有资格继承福克纳衣钵”的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其作品最早进入我的视野,曾被我误以为畅销小说,只能说名字太像了《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伤心咖啡馆之歌》(Ballads of A Sad Cafe)……除了对旧南方及其传统的哀悼和思索外,麦卡勒斯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困境,以及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单是二战和形势造成的(其作品主要集中在1940s),也不单是身体心理有残缺的人所面对的(其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人,驼背,瞎子……),而是一种社交和心理常态,无论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狭小区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如《金色眼睛的倒影》),还是在城市森林里生活在同一栋楼却彼此不相识的人(与当今的都市生活十分相似)……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那座孤岛,无需夸大和回避。
适度的孤独适合创作和创造性工作,如作家,艺术家,需要与自己对话,需要空间不被打扰地去挖掘。而我们也需要与他人对话,保持与周围,与世界的联系。标榜着孤独的人们,内心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回响和共鸣,这是看似矛盾却又不矛盾的存在。
文学研究时避免给一个作家贴标签,不以其一两部作品(甚至是代表作品)的风格便为其盖棺定论,简单粗暴地为其归为一类。常会以我喜爱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举例,《小妇人》让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纵观其创作生涯,她并不是一个只会写温情脉脉家庭小说的作家,她的哥特小说和煽情小说同样很赞,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心理宣泄,特别是在其晚期创作中,她努力撕掉家庭小说的标签,却只能匿名写哥特小说,只因为编辑和读者市场认为她作为“不应该写这类”。
【你孤独吗()】孤独亦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和定性,有些金句来引起观众心理的狂欢,但狂欢过后,亦不应该“酒逢‘自己’千杯少”,需要自己,亦需要知己,反之亦然。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尽力
- 你到家了吗
- 爱就是希望你好好活着
- 画画吗()
- 为什么你的路演总会超时()
- 死结。
- 跌跌撞撞奔向你|跌跌撞撞奔向你 第四章(你补英语,我补物理)
- 奔向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