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六讲》读后感(三)

第三讲题目是《小说的当代命运》,作者将小说作为重心谈论文学所代表的意义。现代人对与小说的看法一直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一部分人以小说为消遣并不重视其中的大道理,另一部分则认为有些小说形式和语言方面都不够优秀。作者认为小说的命运应该由读者和作者共同承担,阅读小说是日常必不可少的行为,小说来源于人生却又超越人生,可以说是最有深度和幅度的人生文本。小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叙事,一个是想象,二者分别代表了小说的写实性与虚构性。这两个性质使小说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丰富人生感悟。因而,小说是想象和现实的结合体。通过这两个要素,小说跨越时空可以将我们带入到小说家所编织的另一片人生与梦境之中,唤醒我们对于不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一直以来,小说在我国属于中国儒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附属品,充满了离奇和荒诞的小说填补了儒家哲学在鬼神方面的空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想象。直到“五四”运动兴起后,小说作为“新文学”的主要文体类别,地位才逐渐有所变化。主要结构也从古代的一部小说多个人物交织转变为以主人公为主要线索。
对于如何读小说,作者参考了《小说怎么形成的》一书作者的观点,将小说分为写实小说、想象或者幻想类小说以及以语言为重心的小说三类。对于写实小说来说,这类小说既写实又有所虚构,并不局限于此时此地,因此,这类小说可以反映生活、丰富生活。这类小说使我们知道“不论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总有别的事情在发生。”想象或者幻想类的小说主要描绘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因为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可以暂时放下生活的逻辑,接受书中的各种可能性。以语言为重心的小说,有的会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全书以语言为突出点。这类小说的功用在于玩,玩文字、玩叙事技巧、玩人生。上面提到的三种小说模式经常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时也会融合在一起,比如《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例子。南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铺上一层神话色彩,驰骋于古今之间。
其实我小说读的不少,不过更多的都是一些网络小说或者武侠小说,都是一些比较快餐化的东西。读了这么多快餐小说,也不能说没有收获,至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特别能水,别人三千字写不出来的时候,我咔咔咔的直接编个五六千子出来不叫事。不过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悲剧,写东西总是废话比有用的话多,每次写完东西都得自己先看看,收拾收拾,把一堆没用的、凑字数的东西都给删除掉,留下点精华再用。这种感觉着实不好。作者在这章里提到了马克吐温对于经典的一句看法:

经典就是我们一直要读,却还没有读的作品。
【《人文六讲》读后感(三)】这是让我双手赞同的观点。从五六年级知道红楼梦以来,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我每年都在考虑读一读红楼梦,每年又都没有实现,因为觉得会很难,难读而且难以理解,让人捉摸不透,于是就一直搁置至今。但是每次一听到有人读了红楼梦,心里又有点痒痒,也想去插一嘴,讨论一下,也想读一读红楼梦,看看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有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