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以“慈爱”的名义摧毁孩子们的健康()

1
民间有一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现实生活中却是,家长们生怕孩子吃不饱,认为孩子总要吃多点才好,于是追着喂食,威逼利诱让孩子多吃点。
儿子的奶奶常会对我说几句话:“叫乐乐吃饭呀”、“吃这么少,怎么行?”、“他还那么小,哪里知道饿饱”。
其实这不是我家奶奶专有的。很多奶奶都有这样的特性,总怕孙儿吃不饱,以往他们嘴里塞东西为乐事。儿子上幼儿园时,我总会看到隔壁班的一个小孩,每天都有奶奶单独给他喂早餐。其他小朋友都在教室里自己拿着小勺子吃早餐,唯独这个小朋友有奶奶喂。早餐估计是这位奶奶自家做的,小朋友长得胖乎乎的。
也有许多爸爸妈妈也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网上流行一句话叫“世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些父母的总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没有思考过这是不是孩子需要的。他们缺乏科学喂养的知识。
殊不知,过量过腻饮食,已成为幼儿致病的头号因素。幼儿脾胃弱,饮食过量,荤腥油腻,脾胃无力运化,反受其累。脾胃一弱,正气必虚,百病丛生。这是一位古中医研究者的肺腑之言。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医生提供的案例:
有一个孩子,眼睛抽动的很厉害,找我求诊,我问孩子的家长,他是不是吃很多的肉类,他说家里有老人总是给孩子喂很多的肉。我又问他是不是不吃了还在追着喂,他说是。我说你得把这个习惯改掉,结果他说“我的孩子去化验了,还贫血!”
这位家长的言外之意是,都贫血了还让少吃吗?其实是我们不懂喂养的知识。
孩子不饿了还在吃,吃了那么多肉,为什么还贫血呢?医生说,其实就是他的脾胃功能坏了。脾胃功能坏了不吸收营养,吃什么都不能变成为气血。


还有一种喂食方式也会造成脾胃功能的损坏,就是压力喂食。他不太饿,还不太想吃,家长却追着他喂食,这就给孩子造成吃饭的压力。孩子长期带着憋屈的情绪吃饭,不旦会损坏他们的脾胃功能,还会让他们整个身体都会出现问题。

古中医认为,喂食不当造成的不良结果有诸如:疝气、肠篓、贫血、发育迟缓、脂肪肝、心跳异常等。这些问题说到底都跟脾胃虚有关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
医生总会劝一些家长,特别是长辈,少给孩子喂一点,少穿一点。他们对医生的劝说常会反问一句:难道我会害自己的孩子?
是的,他们当然是不会害自己的孩子,而是深爱着。但爱不得法,这种“慈爱”只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人若走入歧途,走得越卖劲,错得越远。同样,如果对孩子这份“慈爱”走入了误区,那么,爱之越切,伤之越深。
2
爱不得法的所谓“慈爱”也会使孩子丧失生存能力。

有一则视频,引发很多争议。
视频说的是一个留美的中国大学生为了招待美国的同学,想做道中国特色美食——蕃茄炒蛋给他们品尝。可是,一个20多岁的留学生居然不会做简单的蕃茄炒蛋。于是罔顾凌晨还在睡梦中的妈妈,打电话找妈,与妈妈视频,让妈妈教他做这道菜。
有不少人留言说被这位母亲的爱感动了,但我觉得她爱过了分。儿子连蕃茄炒蛋都不会做,说明他平时没做过菜,应该是不用干家务活的。儿子一遇事马上向妈妈求救,说明独立性差。

这点小事,解决不了吗?上网查找,就会有无数条蕃茄炒蛋的视频出来了,但他选择了习惯的找妈,这也说明了他平时非常依赖妈妈。这位妈妈用她的“慈爱”养育了一位缺乏生存能力的巨婴。
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是现在好多孩子的通病。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家务活,也没有让他们干家务活的意识。多数家长认,孩子还小,家务活干不好,长大了就自然会了。
从小被受到父母过份的“慈爱”滋养,长大后自然是生活的白痴了。
有一则震惊家长圈的新闻,河南省罗山县一名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这位杨锁从小被“锁”着养,不出家门半步。父母对他极其疼爱,虽然家境贫寒,但都尽办法给他好的物质。杨锁父母对他的宠爱到什么程度?据村民反映,他8岁时出门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从不让他干家务活与农活,长到十几岁后,母亲还给他喂饭。
由于父母的极其宠爱,已经使他丧失了生物的本能,丧失了生存的最基本能力。最终,父母去世后,他也因懒而饿死了自己。
由于父母的极其宠爱,已经使他丧失了生物的本能,丧失了生存的最基本能力。最终,父母去世后,他也因懒而饿死了自己。杨锁长大的是只是身体,心理上仍然是那个依赖父母的婴儿,是心理上的巨婴。

所谓的慈爱,实则是宠爱、溺爱。我们冒着慈爱的名义,心安理得地给孩子很多很多的好,却不知道把孩子往死路上送。
大部分父母,他们赋予孩子肉体,却缺乏使孩子生命健康充实的能力。
要让孩子长成身心健康的人,父母的健康的育儿观和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意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3
让人悲哀的是,有些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用“慈爱”养出了不懂亲恩的白眼狼。

今年的正月,和妈妈到阿姨家拜年。一大帮亲朋好友正在温馨地吃着饭,突然,隔壁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我们循声而去,原来是姨丈的侄子在骂他的父亲。言语剧烈之处,其侄子甚至扬起了打父亲的手,在场的亲戚拦住了他。
这时,姨丈看不过眼,走过去说了几句他侄子,没想到这个侄子把姨丈也骂了,姨丈气不过,怒斥他,这时这位侄子做了个惊吓大家的动作,他转身跑回厨房拿了把菜刀,冲出来要砍姨丈。

这位侄子已娶妻生子,他孩子就在跟前目睹了这场闹剧。这样一位眼中无父母,目中无长辈的后辈是怎么造就的?这样的人又怎能养育好的后代?
我们用更多言词谴责他,似乎没有再多的意义。只是这样一位还没懂得为人的人是怎么造就的?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品德败坏的。那么他是有一对品德败坏的父母么?没有,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人。
那么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人是怎么养成的?

听阿姨说,姨丈的兄弟有三个女儿,最后才生了个儿子。宝贝到不得了。夫妻俩外出打工,孩子留家里奶奶带。因为对儿子的喜欢,又加上长年累月在外,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因此在物质的补偿上,从来不手软,吃穿用的,都尽量买好的。
也就是说,这对老实巴交的父母对孩子只有养,是没有育的。对于孩子的索求,一味满足,因为对儿子的喜爱,不舍得责骂半句。他们对待儿子的全部态度,就只有一个,宠爱。
父母最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教会自己的孩子怎么做人。而这对父母没有尽到这个责任。确切地说,他们是不太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份家长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却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用的是娇纵、溺爱的无原则的爱的方式,慈爱最后都变成了溺爱。
从朋友口中听到一个真实的事例。他的朋友带着一个10岁的儿子参加他们的一个饭局。这位10岁男孩学习成绩班级前三、游泳练出六块腹肌、再加上遗传了妈妈的高颜值,大家纷纷对孩子赞不绝口。
但接下来的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都震惊了:饭前,那孩子一直埋头玩手机,他母亲提醒了几声;开饭后他还在打游戏,作者的朋友就把菜夹到他碗里,顺势拿走了手机。
孩子一下站起来去夺手机,嘴里骂着:“你给我拿来!你有什么权利?”他面前的菜也因为激烈的抢夺一片狼藉。
最终,这位母亲不敌一身肌肉的儿子,事情以手机归还孩子告终。
这位母亲在当地是位有名的校长,获得过很多教育大奖、工作起来雷厉风行。
一位教育界的名人,应该是懂教育的,尚且教不会孩子尊重长辈,
这样的事很多。
去年5月,浙江温州发生中学生怒打妈妈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妈妈带读高中的儿子去配眼镜,后来当妈妈把取眼镜的回执单递过去的时候,无意间挡住了儿子的手机,此刻儿子正用手机玩游戏,于是这位高中生便朝着妈妈的头狂打。妈妈居然只默默地抱着头。
现实中这样的大案、惨案有很多,但更多的则是我们常见的,或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小案件”,因父母不给买一件玩具,而出手打骂;因没收手机,而对父母拳打脚踢;有时父母的一句话,也能激怒那个“小恶魔”,招来侮辱打骂,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公共场合,都是屡见不鲜。
这是一种新型的家庭暴力,在它的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是: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过分宠爱,从小对孩子放松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对家长出言不逊、语言顶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级”为极端的暴力事件。
这种“慈爱”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人格不健全的恶魔。

对孩子过分宠爱,不是真正的慈爱,而是毒害孩子的一味毒药,不单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使他们成为丧失生存能力的心理巨婴,更会让他们变成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
昔日刺母的留日学生已成为旧闻,但因父母娇纵、宠爱而造成孩子身、心、人格不健康的新闻却依然每天上演。
要避免悲剧,唯有让爱适度。
让爱理性,端正做父母的责任,别让我们的爱误入歧途,把孩子伤得那么深。
【有多少人在以“慈爱”的名义摧毁孩子们的健康()】让爱理性,端正做父母的责任,别让我们的爱误入歧途,把孩子伤得那么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