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书笔记,理解为何目标是提升体验的关键

《心流》读书笔记,理解为何目标是提升体验的关键
文章图片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我读完后很有收获,明显改善了我这2个月的生活状态。一个例子就是,我以前厌恶做家务,但现在做起家务来内心和身体都舒缓平静,做完家务后身体微微出汗,看着洁净的环境,心中充盈着淡淡的愉悦。于是回过头来对这本书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整理为以下几点:
1、好的生存状态:Well Being
2、心流概述:达成Well Being的手段
3、 达成心流的要素
4、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心流
5、从工作中收获心流体验,这是薪酬之外的另一个衡量标准
6、终极心流挑战: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好的生存状态:Well Being
好的生存状态,英文直译为well being,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状态”要兼括生理满足与精神系统中的秩序。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即使是幸运儿也难免遭逢压力,如何不为苦难所阻,继续享受人生?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
1、控制意识与注意力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大多数人一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工作和社交上,因此学习把工作转化为产生心流的活动,并设法与父母、配偶、儿女、朋友相处得更愉快,也变得格外重要。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心流》读书笔记,理解为何目标是提升体验的关键】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它是因缘际会、意外获得的副产品。人生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罗素在讲述他觅得个人幸福的过程时说:我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渐渐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我喜欢的人。
2、降低精神熵,克服混沌,塑造秩序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人类有一个超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也需要秩序,其无序时人们会焦虑、烦躁。
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如果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心理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猿意马。
形成坚定的信仰,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极高的人生秩序感、极低的心熵。这样的人生,能让人全神贯注而又平安喜乐,把整个人生过成了一场大心流(universal flow)。
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他们(陈景润、爱因斯坦)沉浸于科学,也经历过世俗,知道专心科学更省心,回到世俗费神。伟大的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都是以和谐克服混沌的好榜样”。
3、well being 的案例
E女士一生中没有浪费过一分钟,她无时无刻不在写作、解决问题、阅读报纸、翻阅当日行程,或只是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周遭事物,并计划下一步的工作。E女士能充分控制注意力,可以随时把意识关闭,打个盹儿,然后恢复精神,她凭借着约束注意力,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具建设性的思想或活动上,渡过了一切难关。
R先生在一门冷僻的学问上卓然有成,跟他谈话,令人联想到一泓深不可测的活力之泉。尽管他不断地磨砺知性,外表却给人一种沉着、宁静的感觉,他似乎永远能察觉到周遭最微小的变动。他注意一件事,目的不在于改善或批判它,只要能够观察和了解事实,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就心满意足了。
面对太多的,包括负面的信息,一个办法是找到一项能长久地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E女士或R先生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处理易受忽略的讯号。相反,一般人都不能像他们那样,把有限的注意力像探照灯一般集中成一道光束,而是任它毫无章法地散开。
二、心流概述:达成well being的手段
1、心流的效果
你是否曾经埋头钻研一个问题,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你是否曾经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忘记了自己?你是否凭借勤学苦练获得的技能,毫不费力甚至挥洒自如地完成过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当人们在某种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常会有欲罢不能的趋势,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作“挑战”(或更确切地说,应是“见猎心喜”)的力量。
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心流状态下的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因而永远没有精神熵的心理状态。由于大多数工作和普通的家庭生活,要求都不及心流体验那么高,也不需要全神贯注,因此悬念和焦虑才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不要害怕复杂性,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而你可以应对的技能是“行动式生活”与“反省式生活”相结合。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每个人都有一套填补生活中的无聊空隙,或在焦虑来袭时保持平衡的特定方法,这些活动是一种“小型心流”,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日常生活的低潮。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唯有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2、一些心流理论
一件事情的乐趣不完全在于你“做什么”,还在于你“怎么做”,只要我们愿意下功夫去控制它,增强它的复杂性,它就会变得更有乐趣。摆脱日常行为模式的拘束,就可以窥探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乐趣。
必须先握有活动的控制权,才能产生乐趣,一个关键点就是看重体验,而非成就。体验描述的是一个人做某些事得到的主观报酬,而不是他获得多大成就。
一般人在休闲活动中用掉较多物质资源时比较快乐,还是在投入较多自我时比较快乐,答案显然是后者。
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除了长期的目标,源源不断的短期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让人在追求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发挥个人的潜能。很多人的内在纪律并不坚固,一年年松懈下去,精神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更没有养成寻求挑战、激发成长潜能的习惯。
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
3、一些典型的心流体验
几乎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有心流的最优状态:节庆、阅读、静坐、瑜伽、写作、思考、观景、休闲。有三种对于改善生活品质极为重要的技能:音乐、美术和体育,体育具备造就心流的最佳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易学难精带来的上不封顶的挑战性。
佛家经常用冥想来降伏内心那瀑布一样奔腾如雷的念头。在冥想中,你摒除杂念,心灵澄净,如一道清澈的心流。经过长期练习之后,哪怕不在冥想之中,你的心灵也会比常人更平静,遇到意外变故时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
绝大部分最优体验都出现在一连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规则的活动之中。静态的阅读就是全世界公认的能带来乐趣的活动,另一种被普遍认为有乐趣的活动是与他人相处。
文化是对混沌的一种防御。在健全的文化中,生产性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必需的例行公事同样能令人满足。可以发掘各种方法,把例行的细节转变成具有个人意义的游戏,导向最优体验。诸如修剪草坪或在牙医诊所候诊,只要能赋予它新的目标、规则及其他乐趣元素,它们也可以变得乐趣盎然。
三、达成心流的要素
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三个原则来改造一些任务,收获心流体验。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其成因和特征:
(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
(2)将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
(3)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即时的、有益的反馈,持续反思和完善;
(4)屏蔽日常琐事,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5)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1、自寻目标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求生,绝对有必要为实现外在目标暂时牺牲一时的满足,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不为遥不可及的奖励受尽折磨,而可以真正开始充实人生。
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时,往往以某种奖励吸引你追随它,世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很多人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米哈里提出了“自成目标”的概念,即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而非做这件事情的报酬,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做这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培养积极的、能为自己建立兴趣的性格,有助于找到更多的目标。这是一个自寻目标的时代,人类成员们的兴趣、潜能大不相同。单一的目标,即使很好,也只能吸引一个群体中十分之一的人去追求,能吸引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必是多个目标。
2、合适的挑战
当挑战与你的技能匹配时,有了心流,当挑战的目标大大高过你的技能时,将产生焦虑。控制好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乐趣会在活动中某个特定点出现,即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的时刻。
克服挑战必然会使一个人觉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在这个过程中,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不但是成功的要素,也是享受人生的不二法门。
竞争性的挑战充满刺激和乐趣,但当击败敌手成为心中唯一的挂念时,乐趣往往随之消失。换言之,竞争只有在它以使个人技巧臻于完美为目标时,才有乐趣,当它本身成为目的时,就不再有趣了。
3、持续的成长
成熟的政治判断力或高度的审美观,它属于一种复杂的专业形式,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一个内心充满活力的人,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投注所有时间与心力,提升操纵内在体验的技巧,最终成为专家。
我们不可能长期做同种层次的事依然觉得乐趣无穷。简单地说,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他的思考会受邻居、报纸社论、电视节目所左右,他会被专家学者牵着鼻子走。在理想状况下,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这时,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
4、重组意识,设计心流
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长远来看,某些违反我们意愿、不得不去做的事,逐渐也会呈现它固有的报偿。因此,一个人可以通过重组意识以达到心流的状态。
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但是总有人能把自己的困境改善得还能过得去,甚至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奋斗。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掘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订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如同里柯与帕姆,即使平凡无奇地例行公事,经过他们的自我转换,也变得有方向、有乐趣。
培养设计心流活动、建立目标的禀赋,即使所有希望都破灭了,我们还是得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围绕着它重新整顿自我。这需要足够的精神能量,以对周遭环境做客观分析与观察,从中发现新的行动契机。
四、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心流
1、外在的感官的乐趣
在受过训练的眼睛面前,不但伟大的艺术作品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心流,甚至最平凡的景象也令人愉悦,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把声音整理成悦耳的秩序,是一种改善生活品质的普遍方法。音乐最古老,也可能最受欢迎的一种用途,就是帮助听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情绪,要从音乐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必须先投入注意力。懂得充分利用音乐的潜力者,自有一套把这方面体验转变成心流的策略。他们从一开始就为听音乐保留特别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运用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坐椅,或是遵循一套特别的仪式,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他们对于要听的曲目也精心规划,为整套曲目设计特定的目标。
一个人要在数种不同的体能领域中都臻至高度复杂的程度,相当不容易。做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舞蹈家,或深谙声、光、饮食之美的行家,都需要全力以赴。一个人清醒的时间有限,能精通几项就已经不错了。但你也不妨在各方面都做个“半吊子”,培养足够的技巧,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求得乐趣。
运动员都知道,要使自己的表现超越某个临界点,必须先锻炼心灵,他们得到的真正报酬不只是健康,他们还得到了个人成就感与自我评价的提升。
东方武术不像西方武术只专注于体能表现,而倾向于修炼习武者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2、内在的思考的乐趣
含蓄巧妙的对话,使人犹如置身伊甸园。选字得当、善加组合的谈话,能带给听者极大的满足。字汇宽广、遣词造句灵活,之所以成为企业主管成功的要素,并不单单是因为实用的理由;口才能使人际交往更觉充实,也是一种人人学得会的技巧。
在知性的追求中,阅读可谓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解决心头疑惑既是一种追求乐趣的最古老的方式,也是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先驱。每晚读诗对心灵的作用,就跟每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的效用相同,只要付出一点儿努力与耐心,每个人都能学会把个人的体验整理成诗。
写作、记日记,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它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事件与感受,以便在日后重温。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但只记住一些事实,若不能把它们归纳成某种模式,建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规律性,仍然没有用。
我们要谈的是业余科学,也就是一般人如何从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法则中找到快乐。借着选择性地阅读、交谈及聆听,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的“最高境界”有个概念。如果工作中遭遇的知性挑战构成正规科学家的奋斗动机,那么“革命”科学家(勇于打破既有理论模式并创新的科学家)追求的则以乐趣为主。
持续构筑自己的精神修炼体系,拿这个体系包含的资讯跟自己的具体体验比较,只保留合理的部分,把剩下的一股脑儿抛弃。
3、与人相处的乐趣
我们依赖别人的情爱与认可,受制于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因此,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就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质。
人生最强烈而有意义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很多成功的人都同意艾柯卡的话:“我有成功的事业,但跟我的家庭比起来,事业实在是无足轻重。”确信自己在亲人眼中价值不凡,能给人尝试的勇气。如果一个人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家永远是感情的避风港,他就更有勇气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人生到了后期,友谊很少出于偶然,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样,必须努力培养。
公共事务领域潜藏着很多乐趣,政治可能是个人所能参与的最有乐趣和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要把一群不相干的人的目标发挥到极致,涉及的复杂程度就大得多了。
4、挫折:隐藏的机遇,潜在的心流
所有人早晚都必须面对与目标相违背的情况:失望、罹患重病、财务困境,到头来还有不可避免的死亡。在同样的情况下,有些人一味自艾自怜,有些人却咬紧牙关、力图振作。一个人应对挫折的态度,就称为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部分归功于时间的历练:曾经失望、熬过失望。
当年轻人在自行拣选的目标上建立了坚强的自我,任何外来的失望都不能撼动时,适应型技巧的发展就已臻至巅峰。对某些人而言,这股力量来自认同家庭、国家、宗教、意识形态而确立的目标;对其他人而言,这股力量来自精通一套和谐的符号系统,诸如艺术、音乐、物理等。
不论采取何种对策,只要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太重,一旦事态不能按照预期发展,他就会出问题。在挑战中兼顾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精神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不保留注意力寻觅实际的变通之道,就非但找不到有乐趣的新挑战,反而会陷入压力的重重包围。
发掘人生新目标的过程,在很多方面都跟艺术家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历程颇为相似。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威胁或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
要体验心流,先得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从目标与挑战中确立行动的体系后,在体系运作中所需的技巧就显而易见了。选定行动体系以后,具备自得其乐性格的人就会一头扎进他所做的事情里面,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
五、从工作中收获心流体验,这是薪酬之外的另一个衡量标准
1、理解工作的烦恼
工作的烦恼:1、首先缺乏变化与挑战,尤其是以一成不变的例行公事为主的低层次工作。2、人际关系冲突,尤其与直属上司有关。3、压力太大,太紧张,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事情或陪伴家人。
管理者的首要考虑是生产力,工会领袖满脑子也都是安全、保险与工资。此外,虽然很多工作能带来乐趣,但一般人往往受不了长时期面对高难度的挑战。
2、改善工作体验的一些策略
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不要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借棋弈做比喻,智商高的不要选择跳棋,要选择围棋,它能长久地吸引你。良好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巧,能够提升自我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被迫做不需技巧的工作,往往造成精神熵。
工作应当像游戏,亦即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乐趣就越多。在过程中为自己设定新的挑战及目标,在迎接挑战中获得成长的乐趣,不持续练习不会提高,持续下去主要不是靠耐心,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靠持续存在的关注点。
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所以,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却是把它当作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很多人都从工作中得到一些一生中最值得肯定的经验。一个人赖以谋生的工作有没有乐趣,对于他整体的满足程度可造成极为可观的差距,一个人能在工作与人际交往中找到心流,就已踏上改善生活品质的正途了。
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帮助老板和同事实现他们的个别目标,这么做当然比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得迂回曲折,也耗费更多时间,但长此以往,这么做一定会有收获的。
如果我们不在乎吃多少,能否住在坚固牢靠、装潢华丽的房子里,或是否能享受最新的科技发明,工作的负担就轻多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游牧民族就是这么生活的。我们投注在物质目标上的精神能量越多,达到目标的希望就越不可及,我们必须耗费更多心灵与体能的劳动以及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不断升高的欲望。
我的研究对象包括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有人问他何以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
日本出版人见城彻将“胜利者一无所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海明威影响,见城彻提倡硬派工作,强调以压倒性努力正面突破困境。
吸引人的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方向摇摆不定的结果,方向不定,决心当然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选择也就随之贬值了。(很多烦恼来自于考虑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当真的放下执念,专心做一件事情,心无旁鹜,内心安宁,也是一种放松。)
3、从工作中收获心流的案例
柯拉玛深孚众望的原因很简单:他熟悉全厂各阶段的作业,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以接替任何人的工作。练习如何修护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系统,发现新事物的惊喜永远伴随着他,现在他虽然即将退休,但工作仍带给他莫大的乐趣。但是柯拉玛不是个工作狂,也不会完全靠工厂里的挑战来肯定自己。
脑科大夫每天都有机会学习新事物,知道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可以完成艰巨的任务。外科医生运气也很好,他们有一份完全根据心流活动蓝图而设计的工作,尽管如此,还是有外科医生因受不了工作的单调无聊,或执意追求不可能得到的权力与名望,搞得自己差点儿发疯。
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他们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使自我变得更强大。这么一来,工作变得充满乐趣,投注了精神能量,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诸如打猎、家庭式纺织、外科手术等。另一方面,还得培养像莎拉菲娜、柯拉玛、庖丁那样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这两项策略若单独使用,都不可能使工作乐趣增加太多,但两者双管齐下,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
庖丁、莎拉菲娜、柯拉玛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从别人视为单调而无意义的工作中找到挑战,一份工作有没有变化,最主要的是看工作者的态度,而非实际的工作条件。他们借由使工作更充实而找到乐趣,但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改变工作本身,使工作条件更适合传导心流,这种方法对缺乏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也能发挥作用,打猎就是一种具备心流特质的工作。
六、终极心流挑战:追寻生命的意义
1、一生的目标
为心灵创造短时间的秩序并非难事:只要有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就能做到这一点。把心流状态延长为整个人生历程,就困难多了。首先需要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目标,即使资源已用尽,天公也不作美,生活险阻重重,我们仍觉得有必要投注精力。如果目标选得好,我们又有勇气无视阻碍,坚持到底,就能全神贯注在周遭的行动与事件上,无暇觉得不快乐。那时我们就会在人生的挫折中找到一种秩序感,使所有的思想与感情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因为该走哪个方向没有定论,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极目标。经过尝试与犯错,经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把纷乱的目标理出头绪,挑出能带给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肯定人生有意义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富于挑战性、足够凝聚他们全部精力的目标。最终目标只要能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能够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任何目标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2、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接受性人生主题则是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
人生可能的四个阶段,其实是四种目标:
1、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体及其基本目标的完整性,这时人生的意义很简单,就只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而已。
2、当身体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一个人就可以扩张意义系统,包容家人、邻居、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这一步骤虽然通常会要求个人认同传统的标准与规范,但仍能提升个人的复杂性。
3、下一步发展又回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个人再次转向内心,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他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人生的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
4、前面各步骤都已臻至圆熟,第四步才能展开,这是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极端个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圆满,听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
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竞相争夺精神能量,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为保留的目标排定先后次序。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基本的法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行动、反省相辅相成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
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的活动,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乐趣,这时我们还是抵挡不住突如其来的袭击。遇到阻力就改变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虽然生活可能会舒适愉快一些,但人生到头来可能落得空洞而没有意义。
最好不要期望任何改善外界环境的努力能立即提升生活品质,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通常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有一连串新的欲望,跟过去一样不知满足,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很简单:平安地活着,养育一儿半女;如果可能的话,再加上那么一点儿舒适与尊严。
要建立一种足以在人性的目标与环境、资源之间达成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就跟建造一座能让人一走进来就满怀虔敬之心的大教堂一样不容易。
罗根曾对受过严格体能折磨的人做过一项研究,这些人包括单独到北极流浪的探险家、集中营的囚犯等,他们共有的心态就是,虽然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们一点儿也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环境视为敌人,也不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企图必须凌驾于一切事物至上。他们只觉得自己是周遭的一部分,应当在运作的体系当中尽一己之力。而矛盾的是,承认自己的目标或许是一个更伟大的实体的附庸,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
小结
一本好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寻目标、解读目标是收获高品质人生的关键。每次心中秩序紊乱的时候,都可以拿出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寻找改变自己体验的方法,重组意识,收获幸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