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给第34个教师节

我们都学过:能量可以变成物质,时间可以收缩,空间是弯曲的,速度是相对的,根据观察者的不同,电子可以是一种波也可以是粒子,混沌是有组织的,宇宙不是永恒的,甚至我们的出生都不单纯,我们只是宇宙历史的众多产物中的一个,但这个宇宙“没有地址”,我们并不是它的中心。然而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却受到过去时代的思维结构的牵制。“主流”思维模式直接来自18世纪的物理学。我们只知道掌握简单的、同质的、有秩序的、规则的、不变的东西。
然而今天,我们必须时刻面对悖论、矛盾、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价值观不再预先存在而是有待建立的世界。
当一切都不确定时,有一个东西是确定的,就是你自己。
以前我们可以将未来、现在和过去区隔开,但今天,未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是未来。我们要成为自我领导、面向未来的人,就要有指向未来的能力,因为未来已来已是今天的环境。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必须指向未来,我们才能活向未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去掌握未来。
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学习者?因为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在不确定性时代,可以帮助我们的是“知识”。接下来的时代是知识驱动的时代,知识会成为时代的基本属性。我们要不断地让自己和知识在一起,不断地拥有知识,创造知识。学习在社会动力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
我们不用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应该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人的本质是创造力,这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创造力的来源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想象,不断去识别,懂得智慧形成的路径,用知识武装自己。
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如果你能把大量的数据加工变成信息,又能通过判断取舍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并取得成效,如果你可以持续做到这个过程,那你就是时代的领先者。
我们必须超越过去的学校所提倡的那种简单的“读、写、算”。如果只谈阅读问题,20世纪初的人们希望达到的水平只是会读报纸,但这在今天是不够的。人们必须懂得搜寻、解析、挑选、处理异常多样的资料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信息。此外,在视听材料大爆炸的背景下,仅仅掌握书面材料是很有局限性的。知道如何破译图像(一连串图像)成了必备能力。随着数据库和电子网络的出现,学习阅读意味着学习解析超文本,以及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路径非常之多,还意味着学习对资料的来源、有效性和恰当性进行思考。同时,学习如何学习也很重要。它要求人们进行一定的思考,没有这种思考,学习就成了没有意义的口号。人们必须既能处理有组织的信息,又能处理不确定和不可预料的信息。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科内容,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
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储存在大脑中的很快就贬值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善于对世界和自身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有能力就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的公民。思维方法的掌握因此具有决定性地位。一个人必须进行资料搜索,采取实验性、系统性的方法或是进行模型化、论辩和模拟。人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学习解决问题,而是弄清楚情境以提出问题,不再仅仅是寻找信息,而是知道如何挑选信息、安置信息、讨论其恰当性等。
给予态度和方法优先性的同时不能忘记知识,同时,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知识。对知识、文化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和价值观之间联系的思考,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学习者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解决方案,每种解决方法都有其背景,而且我们也有可能毫无解决办法。
最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解决方案意味着僵化的框架,而问题则意味着个人思想的自主权。从这个角度看,恰当的知识会成为质疑、联结、创造和炼制。
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习。课堂内外,一场场教育革命悄然发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技术,撬动着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教育理念,使得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生长和满足,自适应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开始普及;以跨学科融合为出发点的新型课程构建,从本质上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使得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能够在课程中得以承载和落实,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等形式开始流行;以自身认知为代表的新一代认知科学的兴起,从本源上重构了人们对教与学内外关系的认识,使得学习环境的解构与创设成为又一破解人类学习奥秘的突破口,基于计算机的协作学习、VR/AR等技术开始走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给第34个教师节】面对新时代教育的变革与重塑,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环节的直接执行者,必须以先行者的姿态投身于这场历史洪流之中,而完成这一蜕变的关键就在于,让教师重新构建起以学习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体系。(18.9.8《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