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之英,与兰同乐】

图片发自App 新年后连续几天降温。广州的冬近些年有些无常,冷时见寒,热时如暑。如果说常态是最好,是因为大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但一切都在变化中,无常反而成为常态。面对无常,人人都有跨越的勇气
古时,为挨过漫长冬季,有"九九消寒图"一说,即"数九",有一种方式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自勉。最近看《四时花令》里也提及这个有趣的记录方式。
受此影响,新年伊始,把自己扔进十二花神里,每月取一花令,感觉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月花令:兰花>
一月花神是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屈原也被称为是兰花品性的最佳代表,多称一月花之男神。
兰花花期较长,尤其气温走低时,花开两三月是常事。作为与"梅、竹、菊”并列的"四君子”之一,我喜欢它的安静,喜欢它花香不浊,其姿清雅。而它与菊花、水仙、菖蒲也合称为“花中四雅”。
图片发自App 兰史

度娘说"中国兰”通常是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质朴文静、淡雅。
据悉,它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魏晋以后已用于点缀庭院。从采集野生兰花到人工栽培,是从宫廷开始,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
宋代是鼎盛时期,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南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后有巜王氏兰谱》、《全芳备祖》等。而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昌盛时期,无论是兰花品种、栽培经验,还是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都日益丰富。
这都与人们对兰花的钟爱有关,我们常常会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记住特别欢喜或美好的事情。

图片发自App 兰章

"兰章”喻诗文之美。古往今来,溢美之词数不胜数。
其生态:王思任在《盘花》诗中曰:“方识幽兰心,穷年愿空谷。”现在虽有不少兰花人工栽培,但骨子里对环境的要求却仍然在。
其香:"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李白作诗:"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兰花之香清幽远逸,故孔子又誉为“王者香”。并在其《孔子家语·六本》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认为其香在于其品性。
其花姿:"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斛比,看叶胜看花”。明朝张羽曾的描绘极有画面感,兰花灵动之美呼之即出。
其气节:"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夫子《猗兰操》中写其高洁和坚贞。
其清雅:巜珠珠船》有曰:“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鹤卿先生笔下:"出谷幽兰并蒂开,如镌碧玉映苍苔。合登枟几充清供,不羡窗前绿萼梅。"
看多少文人墨客以兰耕耘诗文,又以兰作为美文的代名词。当一种美被许多人广泛认可便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得以传播与延续。
图片发自App 兰交

"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历史上有"金兰之交"的说法,像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比如三国中刘备、关羽与张飞的结义等。这句话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
人们习惯于把生命中认为很重要的情感与兰沾上一些边,便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也使兰有了不同于其他花的神圣与高洁。
图片发自App 兰骨

清朝诗人刘灏《广群芳谱》中说道:“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兰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被世人常常来形容人的胸怀和气节,称"人品如兰品"。
当兰骨是风骨的写照时,我想起日本的樱花,称其性有如民族性格。兰算不算中国风骨?屈原亲手在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把爱国热情寄托于兰花,并赞兰花“幽而有芳”,且常身佩兰花,巜离骚》中写道: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历史会说话,告诉我们: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符号的生命。当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与境界,植根于内心,才能真正幽香清远,开放于理想境界中。

【百花之英,与兰同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新年,我们与兰同乐。兰花之美,美在姿态和神韵,美在性情与品格,美在我们愿意修为如兰。

小小株兰静流香,风传千年颂美扬。
【【百花之英,与兰同乐】】德诗双性咏怀志,人兰合一曰国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