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婚姻最好的距离
婚姻最好的状态是彼此保留距离结婚不到半年,静子就要跟大刘离婚了。
在婚姻的圆里,要保有自己的半径
最好的婚姻,是只交出一半的自己
听到这个消息后,身边的朋友纷纷去劝和。毕竟看着这一对从高中相恋,经历五年异地恋,才走进婚姻殿堂的,确实不易啊。看看周边的人,有多少个能熬得过五年的等待,与自己的初恋携手一生的?
“可结婚后的我们,哪有你们说的那么美好。”静子哽咽道。
确定恋爱时,是水深火热的高三,两人最大程度就是牵个手,一起骑车上下学;大一时,大刘就被家人送去了墨尔本,静子留在国内念翻译,两人半年才见一次面;毕业后,大刘回国去了上海,静子在武汉工作,见面次数基本上一月一次。
文章图片
结婚前,两人在生活上相处的时间根本就不多,在无数个相隔千里的日与夜里,两人对彼此的感觉依靠的是精神的契合;结婚后,住在同一屋檐下,才开始真正去相处,那些不曾考虑过的问题就全跑出来了。
大刘喜欢周末一觉睡到自然醒,窝在家里好好放松,静子却认为应该趁着周末出去好好娱乐一番,硬是拖着大刘起床;大刘工作免不了熬夜,喜欢喝咖啡,静子认为咖啡无益,天天为他弄了养生茶,可大刘也习惯不了茶的味道……诸如此类鸡毛蒜皮般的小事逐渐累积,终究在“今晚要看什么电影”这个问题上爆发。于是,“离婚”二字就被提了出来。
谈着远距离的恋爱时,两人觉得自己心是近的;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因无法习惯对方的习惯,最终劳燕分飞。
熬得过远在天涯的等待,却接受不了近在咫尺的亲密,这才是婚姻最大的悲哀。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圆,半径代表着你自己。在爱情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从最初互不认识的相离,到接触中的相邻,再到彼此牵绊的相交。
进入朝夕相处的婚姻后,两人的距离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每靠近一点,就意味着两圆之间的圆心距会缩短一寸。如果没有把握好适当的距离,过度干扰了对方原本的生活,最后的结果,不是其中一方被对方包含,完全失去了自己,就是彼此逐渐前移,直至两圆再无交集,再一次远离。
刘若英曾在她的作品《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恋人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文章图片
这也是她与先生钟石的相处模式,即“我们心里是亲密的,但生活是独立的。”
在他们的婚姻里,两人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他们经常一起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想看的电影;回到家后,也是一个往左走一个往右走,在各自的空间做自己的事,互不打搅;去咖啡厅,两人面对面坐着,钟先生拿起手机就专心刷了起来,她也不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因为这是先生的习惯。相比邻座的老夫妻以冷淡的语气进行漫无目的的交谈,刘若英反而觉得和先生一起坐在咖啡厅各自“自处”要更好一些。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还不够亲密,但在保持距离的相处中,两个人才能留有空间去理解对方,留有时间去解决问题。
孕期时的刘若英感觉自己心情忧郁,便走到钟先生的书房跟他说了这件事。钟先生没有追问忧郁的原因,而是请她帮忙做一顿午饭。刘若英转身去了厨房,聚精会神做起饭来,忧郁的情绪就渐渐消散。过后刘若英才懂得先生的用意,他知道越讨论忧郁这个问题她的心情会越糟糕,所以才找一件事情让她去做,带她暂时离开那时的低落情绪。
“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
刘若英的相处之道不无道理,要过一辈子的婚姻应该如此:彼此保持距离,留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其实是对婚姻的尊重。
每个人大概都想找到符合自己的百分百先生,但是啊,要想在七十亿人口的地球上找到样样契合你的另一半,谈何容易?
进入婚姻的两个人固然会有共同的交集,但其余部分未必与对方相契合。勉强自己前进一步去迁就对方,或者试图强迫对方往前一步来达到自己的要求,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文章图片
倒不如退后一步,回到爱情最初的位置,保持着相交的关系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有牵绊与重叠,亦能保留自己的空间。
毕竟,再如胶似漆的爱情,一旦进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婚姻,在日夜的相对中,在客观存在的打搅中,终会因为“我无法习惯你的习惯”而慢慢变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要让婚姻的圆心距小于你的半径。至少,你还留有一个半圆,给婚姻以外的生活。
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写的是势均力敌的爱情,同样适合用来解释两个人在婚姻中的相处模式。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婚姻中的两个人,理应像比肩并立的橡树与木棉,看似分离,给自己也为对方留足吸收养分的空间,但始终能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在风中相依相偎。
【什么是婚姻最好的距离】愿每一棵木棉,都能找到与你相邻而立的橡树。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我要做大厨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爱就是希望你好好活着
- 太平之莲
- 为什么你的路演总会超时()
- 知识
- 叙述作文
- 时间老了
- 财商智慧课(六)